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風尚 > 正文

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我國制造業人才高質量發展需突破三重困境

時間:2021-08-29 16:39:13    來源:中國電子報    

制造業發展的硬實力、軟實力和驅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制造業人才實力,人才成為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然而,目前我國制造業人才面臨“三重困境”,即人才供需結構存在矛盾,“堰塞湖”現象久久未消;人才鏈與產業鏈銜接不緊,制造業人才就業結構存在變量;人才政策創新性不強,不同城市和企業難點痛點不一。賽迪智庫認為,統籌利用好人才政策,發揮好人才政策在優化人才結構、配臵人才資源、提升人才素質中的作用,有助于破解制造業人才困境,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面臨人才三重困境

我國制造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產業工人的需求不斷增大,處于以“質量換數量”時期。

人才供需結構存在矛盾,“堰塞湖”現象久久未消。制造業人才需求勢頭旺盛,但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我國制造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產業工人的需求不斷增大,正處于以“質量換數量”的“工程師紅利”期。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制造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達10471.3萬人,占比27.3%,位居行業首位。與此同時,各地爭先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和升級傳統產業,低技能人才供過于求,中高端技能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特別是在新興產業等高精尖領域,人才需求增速大,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面臨“找不到”困境。

人才鏈與產業鏈銜接不緊,制造業人才就業結構存在變量。從人才鏈與產業鏈的關系看,高質量的產業鏈需要人才鏈的支撐,而產業鏈又能吸引制造業人才鏈的形成。然而,各地制造業人才和產業政策存在“兩張皮”現象,人才的引進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脫靶”嚴重。從制造業發展演進看,如果人才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優化,就容易沖擊就業結構。我國制造業與各 類新技術、新模式滲透融合,生產模式的演變加速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不同地區和行業間就業市場景氣程度差異較大。

人才政策創新性不強,不同城市和企業難點痛點不一。當前,各地圍繞產業鏈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制造業人才引進政策,寄望于依托人才卡位實現產業層級躍升。比如,廣東省提出,到2025年將打造總量超過1350萬人的制造業人才隊伍;浙江省提出要促進人才資源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建立更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山東省提出在“十四五”末要以建設300個左右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為突破口,加快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從各地制造業人才發展目標和舉措看,制造業人才政策創新性不強問題比較普遍,大都采取降低落戶門檻、租房購房優惠、創業獎勵及一次性補貼等優惠手段,并未營造好制造業人才發展和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制造業陷入人才困境的深層原因

我國制造業目前存在人才需求端和供給端之間的縫隙沒能精準“焊接”等問題。

人才需求端和供給端之間的縫隙沒能精準“焊接”。從需求端看,制造業各行業缺乏獲取制造業人才數量需求的渠道和機制。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低技能人才的需求往往較為靈活,機動性大,甚至有些制造類企業多采取“散裝”的管理模式,企業和產業工人之間以臨時工或訂單形式完成任務。高技術行業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總體數量不足,加之同行企業間“挖角戰”盛行,致使制造業人才流動性大,需求數量難以做到精準統計,較高的流動性也導致部分高技能、高素質制造業人才無法安心扎根崗位深耕細作。從供給端看,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制造業人才競爭與城市產業競爭沒有完全耦合。一方面,在制造業領域,城市產業競爭力幾乎成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地標”,一個城市會因“搞活搞強某個產業或產業集群”而形成比較優勢和強大吸引力,比如貴陽市的大數據產業、珠三角的電子信息產業、長三角的集成電路產業。另一方面,在人口紅利期,地方政府大多通過土地稅收優惠等開展招商引資競爭,千方百計做大GDP。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地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而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比如浙江省“以畝均論英雄”。隨著土地和稅收優惠競爭日趨規范化,各地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制造業人才成為創新驅動的重要因素。制造業人才是產業發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只有牢牢把握制造業人才這張底牌,才能夯實城市產業和整體競爭力。

從“制造”到“智造”過程中人才要素支撐作用不強。隨著產業融合發展的加速,從“制造”到“智造”的迭代過程離不開有跨界融合背景和高素質的制造業人才。國外先進制造業發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從不缺乏頂端出思想的科學家和底端操作層面的技術工人,打造了一個完整的、合理的人才金字塔結構。一些產業特別是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要想真正實現迭代升級,必須依靠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相關產業及人才資源的重要性凸顯。

破解制造業人才困境的政策建議

實施差異化人才政策、構建制造業人才發展的良性生態等措施有助于破解制造業人才困境。

實施差異化的人才政策,提高高技能人才占比。一是在國家層面,出臺激勵制造業人才良性發展的政策舉措,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實施差異化人才政策支持,引導人才向制造業回流,逐步構建起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梯度發展的制造業人才培育體系。二是要逐步健全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機制,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技能 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制造業人才隊伍中的占比,逐步化解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三是切實提升技能人才地位,從源頭上培養工匠精神,研究在重點行業開展國家級大國工匠遴選工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制造業人才發展的良性生態,形成長期穩定的人才紅利。一是鼓勵各地圍繞園區和各類產業集聚區,加大產城融合力度,構建適宜吸引制造業人才的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促使制造業人才和城市產業發展形成良性相互促進的局面。二是針對中小城市制造業人才流失問題,適時發布柔性引才政策年度報告或案例集,暢通體制機制通道,持續發揮“人才飛地”模式作用,以兼職掛職、“周末工程師”等形式加強制造業人才流動和布局,逐步建立制造業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機制。

圍繞產業政策匹配人才政策,激發人才創新積極性。一是突出“人才+產業”頂層設計,緊扣產業鏈強化人才鏈,有效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及價值鏈的“四鏈銜接”。二是鼓勵各地及時公開城市產業鏈布局,支持各地行業協會建立各行業制造業人才數據庫,及時發布制造業人才數量和需求等報告,為政府和市場主體提供決策參考。三是圍繞企業引才用才的難點痛點問題,打造以產業、研發機構或科技平臺吸引人才的機制,從人才的引、育、用、留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在制造業人才培養中的積極性和主體作用。(賽迪智庫政策法規研究所 尹訓飛 張學俊 欒群)

標簽: 制造業 制造業發展 高技能人才和 高素質產業工人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