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2228、2230和2232決定辦場“正經的藝術展”,在他們到四川德陽雙東方艙隔離的第三天。
(相關資料圖)
3串編號代表的人是孟立超、陳雨和楊洋,3位90后藝術家本是到德陽參加旌陽藝術節的,11月8日,因為住宿酒店出現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他們3人被判定為密接者,被送往方艙集中隔離,錯過了藝術節的開幕式。
在執行“5+3”隔離期的日子里,3位藝術家,各自在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內,鼓搗作品,對抗無趣。孟立超通過外賣買來畫筆、紙張,邊聽搖滾樂,邊把涂鴉畫滿房間的墻壁、天花板、洗手間的毛玻璃。陳雨攢下早餐的煮雞蛋,用電腦3D建模軟件模擬出身處隔離房間無所適從的“甲蟲”。楊洋收集礦泉水瓶、桶裝方便面的外包裝和醫療廢物塑料袋,在墻上拼出一個巨大的“萬花筒”。
11月15日,“方艙過了”藝術展開幕。這場特殊的展,沒有現場觀眾,不在畫廊或美術館。作為策展人的孟立超,還是按照“越規范越有趣”的原則,寫了導覽和預告文章,給隔離群主發邀請函。開幕第二天,主創們解除隔離,拎著行李,離開方艙。
這場藝術展產生的回響卻沒有結束。方艙里,孟立超用個人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隔離這幾天,我們在方艙舉辦了一個藝術展》,閱讀量很快超過20萬。賬號新增2000多個關注者,幾乎是原有訂閱者的三分之二。有網友談到反思,有人單純覺得“好玩兒”,還有人批評他們不遵守秩序規則,“看你們還挺快樂,就一直住下去吧”。
沒必要照亮個體
孟立超覺得,自己的運氣“可以中彩票了”。
在鄭州居家隔離一個月,他“好不容易”才能出門工作,每天布展忙到深夜兩三點,開幕式當天凌晨,酒店查出有人“陽性”,就住在孟立超隔壁。一大早,所有人都被拉到方艙。
這是孟立超第一次進方艙。房間里有消毒水的味道,窗戶上有鐵欄桿。床單雪白,潔凈如新,地面上有未擦去的鞋印,柜子里有沒用完的大盒蚊香片,洗手間地板上有長頭發,下水道被煙頭堵塞。孟立超猜測,這個房間不止一個人生活過。
同樣是“宅”,他在家會感到放松,但在方艙并不自在。在方艙除了不能買吃的,日用品可以叫外賣。每天,管理人員會給他們發放醫療廢物存放袋,裝生活垃圾。黃色袋子很醒目,孟立超覺得“搞笑又痛苦”,“我們的生活垃圾,變成了一種危險品?!?/p>
在方艙編號2228的孟立超,適應著有限制的生活。他照常用電腦和手機工作、娛樂,聽歌,看書。除了“藝術家”,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鄭州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師。
孟立超住在二樓,每天都能聽到一樓有人在唱歌,那位“大哥”精力旺盛,歌聲能斷斷續續持續一天。房間外走廊有24小時工作的監控警報器,許多“動作”都會觸發報警,如環境消殺、垃圾處理、外賣送餐、核酸檢測,或是誰耐不住寂寞去遛彎兒。
“請注意,您已進入監控區域”——孟立超把這種警報聲當作鬧鈴,“聽見了,就知道該做核酸或吃飯”。
他試圖在這樣的生活中尋找秩序,比如辦個有體系、完成度高的藝術展。孟立超的想法,與一起隔離的陳雨、楊洋一拍即合。隔音條件不好,3人交流時,幾乎用不著手機,隔著墻說話都能聽見。他們商量藝術展命名,陳雨想了個“方艙孤兒”,孟立超錯聽成“方艙過了”,比“孤兒”積極向上,就這么定下來。
3人分頭去籌備作品。
孟立超耗時兩天,完成了房間涂鴉《方艙波普》。夠不著天花板,孟立超就站在凳子上,仰著頭,畫一點兒,下來,挪動椅子,上去,再畫一點兒。他因地制宜,在靠近床的部分畫睡覺符號,在洗手間畫盥洗符號。
畫一兩個小時,他就看會兒書,或躺床上休息,密密麻麻的涂鴉在他四面八方。孟立超一度覺出諷刺的意味——“波普”本來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藝術形式,欣賞者卻只有他自己。
在另一組《醫療廢物》作品中,孟立超把明黃色的醫療廢物存放袋貼在墻上,用手機和電腦屏幕打出黃色、紅色的光,自己站在最前面拍照。畫面中,只有背景的“醫療廢物”醒目,人暗到只能勉強分辨出形狀。孟立超說:“沒必要把人照亮,我們代表的是一個群體,個人只是其中之一?!?/p>
孟立超拍下那些鞋印和蚊香片,拼湊這間方艙此前的過客:他是誰?他在哪兒?他做過什么?最后將其命名為《痕跡使我沉思》。
3年前,在鄭州一棟寫字樓,孟立超等電梯,門開了,里面沒人,只有一串白灰印下的腳印。孟立超立即拍下了這“戲劇且神秘”的一刻。2019年的寫字樓與2022年的方艙,時空仿佛發生重疊,腳印的主人都消失了,拍攝者見證了變遷。
在方艙,他與音樂人好友一桑,共同完成聲音裝置作品《娛樂至死》。電子音樂糅合嚴肅的警報聲,配上代表健康碼的紅黃綠光。
作品完成后,孟立超把兩臺電腦分別放在衛生間的毛巾架和馬桶蓋上,開始播放。衛生間內的裝置,都是反光能力強的白色,電腦中3種顏色的光,在畫滿涂鴉的毛玻璃上不停閃爍?!罢堊⒁?,您已進入監控區域”的聲音在狹小的空間回蕩。
“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界限被穿透。”孟立超調侃,“(這里)像一個club(夜店)”。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保持樂觀
編號2230的陳雨說,自己變成了一只“甲蟲”。
但他認為,這不是對卡夫卡《變形記》的拙劣模仿。剛踏入方艙時,他沒覺得自己“變形”,周圍住著因為各種理由進來的人,有人打麻將,有人剛從西藏回來,有一些剛集中隔離完,又面臨新一輪封閉。
某一天,陳雨開門拿飯。有人看到他后立馬把門關上,等他拿完,才敢重新打開門。
陳雨能理解,人們懼怕病毒。但他還是不可避免地想到卡夫卡最負盛名的小說《變形記》中,人與人互相隔離的關系:一開始,變成甲蟲的主角,吃人的東西,跟人交流,后來,慢慢變得害怕聽到腳步聲,沒什么食欲,爬到床頭發呆,進而,變為一個被遺忘的人。
陳雨把這種體驗投射在《失衡房間》作品中。他拍攝了房間照片,用電腦貼圖、布光,再將一只失重的甲蟲置于房間中央。
和孟立超一樣,陳雨也想象過這里曾經的過客。他觀察到,窗戶的欄桿被掰彎,凹陷處還纏了很多長發。陳雨猜測,上一個臨時居住者,“可能經常把頭伸出去透氣,每次鉆出去,(頭發)都會被夾住”。
他在房間里閱讀哲學史、藝術史的材料,記下隨機產生的靈感。陳雨的房間在孟立超和楊洋中間,能聽到孟立超放音樂、楊洋聊天。陳雨有時甚至感覺“挺愜意”——隔離變為某種“契機”,讓他慢下腳步,重新建立人與人的連接。
他祖籍福建,兒時隨著父母遷居河南,在那里度過童年,又到北京學建筑,畢業去過臺北、廣州。2017年,他回到北京定居。疫情之下,陳雨將自己的流動狀態概括為“游牧”,離京的旅程,時不時會被彈窗,然后解彈窗,再出發。
由于做建筑類工作,陳雨習慣做計劃,即便生活充滿“不確定性”。他每天寫下后序日程,計劃表有變,會隨時調整。他認為沒有計劃,人會感到虛無?!熬拖駝澊?,假如你知道往哪里劃,就算控制不了天氣和洋流,還是可以一直朝著那個方向?!?/p>
在方艙,他將被子卷成鳥窩的形狀,把3枚“長相端正”的煮雞蛋放在上面,形成作品《溫床上的熟雞蛋》。他還一度想找生雞蛋來孵化,最終放棄了。
“這是人對虛無和無聊的一種反抗。”熟雞蛋敷不出小雞——通過對“無意義”的呈現,陳雨試圖表達,有時候“希望(孵出小雞)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這次被隔離就在他意料之外。頭一天,陳雨還在為開幕式做準備,心情緊張,第二天,要出發的前一個小時,他被拉到方艙。
陳雨解決不了這種“隨機”,只能選擇“積極面對”。他在房間的椅子和馬桶上貼了兩張笑臉,前者是正常的,后者則是被扭曲的。陳雨給這兩個作品取名《笑臉相迎》,寓意“在隨時發生變化和不確定性的當下,保持樂觀”。
方艙并不能隔絕一切訪客,陳雨碰到過蚊子、蒼蠅和老鼠。他想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除四害”愛國衛生運動,當年撲殺動物,一度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在方艙里,陳雨打印了這些動物的圖像,貼在窗戶與墻角,作為一個“提醒”。
在“隔離群”,管理人員會把監控拍下的違規出門行為截圖公之于眾,用四川話提醒:“xxx房間的,你趕緊進去,當這里是菜市場啊?”陳雨收集了一些截圖,打印后放置在衛生間的鏡子對面,作為作品《樓管胖虎》。
他這樣解釋這個作品: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權利關系被打破,“這是一種相互的觀看”。
方艙停在原地,但人開始流動
編號2232的楊洋,也是第一回踏入方艙。
隔在方艙里的楊洋用指甲刀把紙杯剪成愛心形狀,取下礦泉水瓶的蓋子和商標,裁下一次性筷子包裝上的卡通形象海綿寶寶和“吃好喝好”的字樣,搭配酒精消毒棉片、桶裝方便面包裝和醫療廢物塑料袋,在墻上拼出一個巨大的萬花筒圖樣。
這名不到30歲的年輕人表示,他試圖拆解那些包裝上常見的“符號”,通過再次組合,形成看似嚴肅的圖騰符號,但又充滿“童真趣味”。
11月16日早上,天氣清涼,隔離人員2228、2230和2232拎著行李,走出房間,路過刷著“解除隔離”紅漆字樣的鐵板。
他們又做回孟立超、陳雨和楊洋。
藝術品被留在原地,等待下一位觀眾。楊洋的萬花筒,其中一部分是拿牙膏和洗發水調制的液體粘上去的。他走的那天,臨時的黏合劑開始失效,很多小的圖案碎片掉了下來。
事實上,3位藝術家遲到的那場藝術節,有30多名參展人員被隔離?;謴妥杂珊?,他們一起吃了頓飯,繼續參展。藝術節持續一個月,陸陸續續有人離開。直到孟立超把公眾號文章發出來,很多朋友才知道,原來他們在方艙里辦了一個“正經的藝術展”,“用詼諧的方式對現狀發聲”。
孟立超想起,法國文藝理論家丹納曾在其著作《藝術哲學》中寫道,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是時代凝結而成的,就像不同的自然環境,會生長不同的植物類型一樣。孟立超說:“即便我們表達的個人情感,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是一種環境和場景的映射?!?/p>
“解封”了,陳雨想繼續“做事情”。他原本計劃11月21日回北京,但19日早上,他聽說自家所在的樓棟發現核酸混檢陽性人員。陳雨不想回去接著隔離,又計劃去別的城市中轉。楊洋則打算過一段時間后,返回廣州。
曾在方艙臨時停留的人,開始流動,但“方艙停在原地”。孟立超說,他們上午走后,中午就有新的人住了進去。
標簽: 床頭背景墻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子夜外賣》描繪城市的夜色畫卷(主題)總制片人張燁鏑:帶觀
2023-06-17 15:43
原標題:用腳和筆丈量世界(引題)?阿來《西高地行記》出版(主題)華
2023-06-17 13:45
原標題:“這里是三星堆”:高清手繪圖“復活”國寶華西都市報-封面新
2023-06-17 13:49
原標題:90多個“關鍵詞”還原蘇軾(引題)?蔣藍新作《蘇東坡辭典》出
2023-06-17 11:34
原標題:圖博會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再創佳績(引題)?《閱讀天津·津渡》
2023-06-17 11:35
原標題:良渚遺址“琮王”“鉞王”現身上博(主題)6月20日起亮相“實
2023-06-17 11:51
原標題:《魚廬記》:鄂地小人物的傳奇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標題: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科幻電影創作將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標題:國標舞劇《人間四月天》啟動創排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標題:2023年青年攝影獎申報啟動天津日報訊(記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標題:別樣《鳳求凰》百人合唱點擊量百億次作品(主題)中國古詩詞藝
2023-06-17 10:53
原標題:首屆天津音樂節中國天津·2023圣彼得堡愛樂樂團演繹經典(引題
2023-06-17 10:32
原標題:電視劇《淬火丹心》唱響武鋼人的青春之歌長江日報訊(記者萬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廣議】原標題:主動自覺,珍視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蘇慶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原標題:長沙:千載星城吐芳華天上一顆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6月16日晚開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標題:開心果左一:節約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標題:“中國戲曲節2023”在香港開鑼新華社香港6月16日電(記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標題:取材于武鋼的發展歷史(引題)《淬火丹心》凝聚鋼鐵人的青春與
2023-06-16 21:32
原標題:山東:文化館里涌動“青春力量”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蘇銳剛過
2023-06-16 17:49
原標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6月15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現場,參
2023-06-16 16:42
原標題:芭蕾舞劇,如何圈粉諸多觀眾?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標題:中新人物丨演員楊蓉:學演戲,得先學做人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
2023-06-16 14:49
原標題:《尋她》首映舒淇暢聊與九零后導演的“碰撞”(引題)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標題:“京城飄書香五洲共閱讀”(引題)第21屆北京國際圖書節開幕(
2023-06-1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