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單項指標波動不能得出“消費疲軟”結論

時間:2018-08-30 08:46:31    來源:經濟日報    

單項指標波動不能得出“消費疲軟”結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姚 進 林火燦

觀察一個經濟體消費是不是出現“疲軟”,不能只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一指標,更不能只看其月度數據波動

不能因為一些個別的、孤立的現象,就忽視消費需求從實物消費轉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并重、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高品質產品的主流趨勢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10752億元,同比增長9.3%,比去年同期放緩1.1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比去年同期放緩1.6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引發了外界對于我國經濟“消費疲軟”的擔憂,并對消費能否在經濟增長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充滿疑慮。一些觀點甚至認為,我國并未出現期望的消費升級,反而正在經歷“消費降級”。

對此,專家表示,觀察一個經濟體的消費是不是出現“疲軟”,不能只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一指標,更不能只看其月度數據波動。這是因為,消費是一個慢變量,消費的變化,不僅受經濟因素影響,也受社會、心理、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消費不僅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所反映的實物消費,還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通信、文化等服務消費。

具體來看,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雖然比6月份略降0.2個百分點,但高于5月份0.3個百分點。在同比基數規模已經較大的情況下,經濟指標在不同月份出現微小波動,是正常的,不能因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就認為消費表現疲軟。

盡管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但消費品市場仍保持單月超過3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吃、穿、日用品等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其中,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和服裝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9.5%和9.1%,分別比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高3.8個和3.4個百分點;日用品類商品同比增長11.3%,仍保持兩位數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CPI同比上漲2.1%,前7個月平均同比上漲2.0%,在整個消費品市場供給非常充裕的形勢下,價格還能保持溫和上漲,說明需求在持續擴張,市場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如果我們對消費需求、消費能力、消費水平等因素作歷史、縱向比較,就不難發現,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供給質量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消費從物質型消費為主向以服務型消費為主的轉換進程在加快,消費升級的態勢不可逆轉。

首先,我國居民食物支出之外的穿住用行等物質型消費比例上升,潛力很大;信息、醫療、養老、家政、旅游、文化等服務型消費的空間才剛剛打開,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占比越來越高,對拉動消費增長的作用更加明顯,服務消費與物質消費共同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引擎。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數超過28億人次,同比增長11.4%;國內旅游收入超過2.4萬億元,增長12.5%。與旅游活動緊密相關的住宿和餐飲業增長較快。

其次,我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同時又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這不僅為拓展消費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更會對消費升級形成催化作用。同時,我國鄉村消費增速快,邊際消費傾向比城市居民高,所以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一個點帶來的消費增長,要遠遠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一個點帶來的消費增長,從而對消費增長以及消費升級也會形成牽引作用。

再次,從消費方式來說,隨著互聯網普及率逐步提高和網購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網上零售等新興消費繼續保持快速發展。1月份至7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47863億元,同比增長29.3%。在新興業態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傳統零售業企業積極拓展銷售渠道,不斷推出更注重消費者體驗,集餐飲、購物、娛樂、休閑等跨界消費場景于一體的新零售業態。

因此,我們不必擔心消費需求會轉為“疲軟”,更不能因為一些個別的、孤立的現象,就忽視消費需求從實物消費轉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并重、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高品質產品的主流趨勢,而是要抓住機遇,提升供給質量,深挖消費需求潛力,努力實現供給結構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標簽: 單項 結論 指標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