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禁漁令”下,長江偷捕緣何不絕?

時間:2020-06-22 15:36:51    來源:光明網    

從今年1月1日開始,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禁漁令”實施已近半年,有媒體記者近期暗訪發現,長江偷捕魚類現象并未禁絕,特別是“江鮮”仍在暗中交易,有的一公斤能賣6000元左右。暴利驅使下,對長江魚類的捕撈、運輸、銷售,已經形成完整的黑色地下產業鏈。

2019年,農業農村部等3部門公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年底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完成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到2020年年底前,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要完成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長江禁漁是國之大計,生態保護關乎千秋萬代。禁漁令一定程度上推高魚類產品價格,客觀上“引誘”不法之徒鋌而走險,這顯然不是制度設計的初衷。但是經濟學基本常識告訴我們,需求不變供給減少價格自然會升高,進而刺激生產者增加供給。也就是說,“貓鼠斗爭”將是長江10年禁漁期長期存在的現象。這說明,長江禁漁是一項系統工程,禁令之下要解決的事情還有很多。

其中,一線執法隊伍人手與裝備不足,是首要問題。據媒體報道,長江江蘇段400多公里,有漁業執法資格證的只有200多人,長期在一線工作的約100人。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新技術手段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人員不足的問題,但人力和財力都是有上限的,不可能無止境增加。

其實,破解問題的關鍵還是在需求端。偷捕的人是流動的,甚至不少人會選擇夜間作案,但是吃魚的人不會冒這么大的風險,賣魚的餐館也是固定的。不過,媒體記者發現,監管力量似乎并未有效覆蓋非法交易發生的場所。“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只有打掉吃“江鮮”的全鏈條,才能扭轉長江偷捕魚屢禁不絕的局面。

再有,漁民上岸后的轉型問題也要妥善解決。此前的不少報道指出,長江沿岸地區在退捕工作中存在財政缺口,對漁民的補償、培訓力度欠缺,使一些上岸漁民有返貧的風險,現實面前部分漁民選擇轉入非法捕撈。對此,相關部門要未雨綢繆,通過發展新型產業等方式解決上岸漁民的后顧之憂。一些已開展相關工作的地方的做法或可借鑒,如聘請退出捕撈的漁民為護漁員,建立護漁隊伍,該群體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對水上情況了如指掌,能夠更好參與到江面巡護工作中,長遠看來,這有助于長江生態和沿岸居民心態的雙改善。

長江禁漁是一項系統工程,系統工程需要系統化執行。捕撈、運輸、銷售、餐飲,以及漁民轉崗就業,每個環節都要跟得上、做到位。

標簽: 禁漁令 長江 非法捕撈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