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北斗概念股”熱炒十多年,這些公司卻業績“涼涼”

時間:2020-06-29 09:41:5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

在此前的20年,也是在這里,我國先后發射了54顆北斗衛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吳煒琦告訴記者,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北斗衛星的“母港”,20年來,所有的北斗衛星均在此處發射升空。

北斗是啥?發展規劃是?

北斗,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簡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國之重器,是國家空間基礎設施。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告訴記者,該系統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

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

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北斗熱”下的尷尬

自2009年國務院確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軍民共用”、“協調發展”等統籌軍用與民用的總體要求后,我國北斗產業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13年,《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發布,更是在國內掀起了一波北斗產業園的建設熱潮。但根據業內一家第三方智庫機構的調研,截至目前我國40余座北斗產業園中,建成并投入運行的不足一半。早期的野蠻生長之后,部分北斗產業園“露出了馬腳”。

2020年6月9日至10日,阿里拍賣平臺上原計劃上架重慶兩江新區水土啟動區組團二處在建工程房地產的司法拍賣。記者查詢發現,這兩處起拍價累計為1.54億元的房產,正是位于重慶北斗產業園一期項目處。這座曾將2020年目標產值設為500億元的產業園,已經爛尾數年。

記者注意到,面對北斗產業過熱的現象,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楊元喜數年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看不懂、不理解”。他表示,很多省市利用北斗產業園區的招牌到處圈地,并不是真正為北斗導航產業服務,真正的北斗導航是不需要太多廠房。

這只是近些年來市場對于“北斗熱”過激反應的一次縮影。2018年,一場烏龍炒作甚至在A股上演。

2018年被視作北斗產業爆發的高價值元年。這一年,我國北斗產業進入加速發展期:一方面,北斗衛星進入了密集發射期,另一方面北斗三號系統按計劃需在2018年底實現對“一帶一路”地區全覆蓋。

然而,大熱之下必有反常。同年,一款名叫“北斗地圖APP”的產品卻引發了一場爭議。

當年4月9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北斗地圖APP”將于5月1日上線,該產品導航功能可精確到1米以內,能夠清晰定位到具體車道。后來的事實卻令人大跌眼鏡。經業內人士辟謠,“北斗地圖APP”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并沒有直接關系,這只是借助“北斗”之名而興起的一場營銷。

更令人咋舌的是,產品發布的消息很快發酵到A股市場,并被市場所認可。記者翻閱當日研報發現,多家券商機構曾針對“‘北斗地圖APP’上線”的消息進行了點評。有機構將該產品稱為“北斗高精度定位正式應用,民用2C端市場有望打開”;有機構則稱“北斗地圖APP的落地運行,有望進一步推動北斗系統從軍用市場延伸到空間更大的大眾消費市場,產業前景廣闊值得期待”。受此影響,萬得衛星導航指數(884087.WI)4月9日當天暴漲超過7%。

“北斗概念股”熱炒十多年,曾涌現出一家又一家“蹭熱點”的公司,美年健康(13.550,0.10,0.74%)的前身江蘇三友便是其中一家。

2007年,江蘇三友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等合作方簽訂了北斗衛星系統應用設備產業化項目合作協議。同年,其出資375萬元,與上海江楚星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設立江蘇北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蘇北斗),用于北斗衛星系統應用設備研發、制造和銷售。

成立7年以來,江蘇北斗的發展不盡如人意。截至2013年底,該公司資不抵債。2014年9月,江蘇三友宣布對該子公司進行破產清算,并表示重新聚焦服裝主業。至此,該公司多元化戰略宣告失敗,并不久之后走上了“賣殼之路”。

而最新出來“打擦邊球”的是股價持續低迷的博通集成(82.100,1.03,1.27%)。

這家以提供無線通訊射頻芯片和解決方案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于今年5月14日發布定增方案,擬募資7.6億元用于智慧交通與智能駕駛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在回應投資者的提問時,該公司表示,“北斗/GPS雙模接收機SoC是公司募投項目之一”,但目前尚未實現產品落地。

實際上,記者發現,即便萬得衛星導航指數當前所收錄的29只成分股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并非為北斗相關產品、業務。

在2018年的那場烏龍炒作中,中元股份(5.650,-0.09,-1.57%)是受益者。當天,該公司股價報收6.75元,實現漲停。

中元股份之所以成為“北斗概念股”,得益于該公司的時間同步系統可同時界首北斗/GPS信號。但在2019年,這項產品占公司總營收比例僅5.22%。而今年一季度,中元股份陷入虧損。

陷入虧損的龍頭公司

綜合多家券商的研報,中國衛星(30.680,-0.37,-1.19%)、海格通信(12.980,0.22,1.72%)、北斗星通(32.140,0.24,0.75%)、華力創通(12.530,-0.16,-1.26%)、合眾思壯(9.770,-0.18,-1.81%)、振芯科技(10.870,-0.15,-1.36%)、中海達(9.630,-0.08,-0.82%)、四維圖新(16.460,0.70,4.44%)等成為北斗產業鏈中各環節的龍頭公司。這其中,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覆蓋的共有五家,分別是中國衛星、海格通信、北斗星通、合眾思壯以及振芯科技。

前述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北斗產業鏈的爆發有著較為明顯的次序特征,如由軍用向民用開放,由國內向國外推廣。受此影響,早期在軍、警等特殊應用領域實現落地的公司業績最先受益。但隨著北斗三號全球組網的實現,未來更大的增值空間一定是向民用以及大眾行業市場轉移。

《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下稱《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產業市場營收趨于穩定,產業鏈上游、中游的產值占比分別為9.92%和45.85%,呈下降趨勢;下游產值占比達到44.23%,增長快速。與此同時,《白皮書》還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5年來,在各分類應用業務中,車輛監控、信息服務、車輛導航、個人跟蹤占據了85%的份額;在作為專業行業應用的授時、海用、測繪、軍用類業務占據份額僅為8%。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北斗產業鏈的新增市場空間將在中下游的民用市場。

萬聯證券近期發布的研報指出,北斗三端應用需求增長強力拉動產業鏈各環節蓬勃發展,源動能來自軍民兩用市場需求的持續擴大。其中,行業應用和大眾應用全面打開,民用需求將被徹底激活。

北斗三號的全球組網,加速我國北斗產業增長重心向中下游市場滲透。龍頭公司們實現全產業鏈覆蓋后,具備先發優勢。但記者注意到,部分龍頭公司近些年來卻陷入虧損的境地,負重前行。

圖:陷入虧損的龍頭公司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北斗導航系統應用的深化,對于合眾思壯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但這家在北斗高精度方面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并布局全產業鏈的公司,在2019年卻遭遇上市以來最大的虧損。財務數據顯示,合眾思壯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5.48億元,同比下滑32.66%;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10.61億元,同比下滑654.01%。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2019年度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針對業績大額虧損,合眾思壯稱原因有四點,“第一,公司因資金緊張,業務開展受到較大影響;第二,公司因流動性問題,貸款規模增加,融資成本相應增加;第三,受業績下滑影響,公司商譽減值金額較大;第四,公司計提長期股權投資、存貨、無形資產等資產減值準備。”

今年一季度,合眾思壯業績繼續承壓。1月至3月,該公司虧損1.24億元。

同樣遭遇業績壓力的還有北斗星通。

作為我國衛星導航產業首家上市公司,北斗星通以推動北斗產業化應用、助力導航產業發展為目標。并且,自2007年上市以來就成為券商推薦“北斗概念股”時的香餑餑。但2019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87億元,同比下滑2.1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51億元,同比下降710.59%。

對于去年的虧損,該公司將原因歸結為計提資產減值金額。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主要通過外延式并購不斷擴大業務規模,這種方式效果立竿見影,但由此積累的大額商譽卻存在“暴雷”風險。記者發現,2019年,北斗星通一次性計提資產減值金額近7億元。

根據記者的統計,2019年度同樣虧損的北斗龍頭概念股還包括中海達、華力創通、振芯科技。這其中,中海達、華力創通去年分別虧損1.54億元、1.48億元,振芯科技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虧損0.20億元。

事實上,即便北斗系統的全球組網將使得民用市場大熱,也有機構認為民用市場的拓展存在不及預期的風險。

萬聯證券提示稱,研發難度加大、終端外形異常、電池尺寸過大、成產生本過高等一系列問題,會制約北斗民用市場的建設。另外,北斗民用市場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導致市場混亂,無序競爭下,無論是開發商還是運營商都面臨經營困難的風險。

標簽: 北斗衛星 概念股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