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1000多萬補償都不搬?“廣州最牛釘子戶”橋中房成網紅打卡地

時間:2020-08-10 10:14:23    來源:廣東共青團    

很少有網紅地或者建筑

像這棟房子一樣

不在路上,而在地下

8月3日,廣州市環島路海珠涌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東西車道的夾縫中的“隱蔽角落”,一棟僅約40多平方米的老宅意外走紅。有人將大橋上的縫隙戲稱為“海珠之眼”,也有人將那棟夾在道路中間的房子稱為“廣州最牛釘子戶”。

 

相比起車流還未徹底興旺的大橋,縫隙中的房子卻引來人群的注目和圍觀。每天,人流從四面八方而來,為了這場特別的“打卡”。

對于這一景象,打卡者背后有著各異的心態,有的驚詫于這特別的景觀,有人則議論紛紛……

但所有看客都好奇

屋主是否如傳聞一樣

“1000多萬都不搬?”

圍觀者擠滿“釘子戶”門前

有人打卡有人議論

在海珠涌大橋南引橋中間位置,有一處凹位,往下看是一棟舊屋。

由于房屋所處位置奇特,在8月3日通車當天,不少網友將房屋周圍的環境拍下,發到了網絡,并配文稱之為“廣州最牛釘子戶”,短短幾日,網文迅速發酵,引發了不少街坊前來圍觀,甚至一些外地游客“慕名而來”,一座原本不起眼的舊房,變成了大家娛樂消遣的“打卡地”。

8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了現場,雖然下著雨,但專程過來“打卡”、圍觀的街坊并不少,他們一邊隔著花基和它合影,一邊議論紛紛:“到底為什么不搬走,住得下去嗎?”

從橋上往下看,橋中的房屋是一棟使用已久且顯殘舊的磚混結構平房,目測不到50平方米,算上門前的空地,整個凹位面積約100平方米,南往北的橋下,還有一處橋洞,可直接到達舊屋的正門口。

記者看到,雖然是白天,但舊屋房門緊閉,側面的窗戶也用雨傘圍蔽了起來,但通過門口晾曬的衣服,以及透過窗戶縫隙傳出來的燈光可以判斷,屋內有人居住。

“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就是專門過來看一下。”記者注意到,和程女士一樣,到現場圍觀的人,大部分都是抱著獵奇的心態,拍完照就迅速離開,但也有人為了前來“尋究真相”,跑到屋主的門前,嘗試敲門詢問。

“為什么會有棟房子在這個位置?難道真的是‘釘子戶’?”

“聽說拆遷時,10平方米的房子索要的拆遷補償是400萬,沒談攏。”

“聽說1000多萬元都不搬……”

一時間,屋主門前的人群中傳出各種聲音。然而面對門外的喧鬧,屋子里一片靜謐。

屋主稱“不是釘子戶”

網傳內容不實

“這個位置,很不安全。”圍觀群中,除了獵奇和猜疑,也有人對屋主的處境表示擔憂。

圍觀的街坊何先生認為,屋主的房屋所處位置不佳,比橋面低,存在水浸的隱患。或者如果橋面有車失控,很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即使沒有事故發生,每天在頭頂經過的車流噪音,以及附近街坊目光,均會給屋內的住客帶來極大困擾。”

“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面對連續幾天,不斷有陌生人前來打卡圍觀,屋主的鄰居十分不解,他告訴記者,從3號下午開始,就陸續有人“到訪”,有時候人群的“喧鬧”持續到深夜。“前兩天他們(屋主)還出來爭辯幾句,現在都不敢出門了,一家5口人,還有小孩,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

該鄰居告訴記者,據他了解,屋主的情況并非像網傳的“漫天要價”,只是在搬遷分房時,屋主和征拆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也就是分到新房后,屋主對房屋的地點和朝向不滿。”

下午6時,隨著天逐漸黑下來,圍觀的街坊越來越少。記者曾嘗試著與房屋內的人進行溝通,但對方表示不愿被打擾,最終記者只能隔著房門,與屋內的人進行了簡單的對話。

“我們不是釘子戶,網上傳的都是假的,他們根本不了解實情,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跑來我家指責我……”房間里回話的是一名女性,情緒顯得十分激動,她稱家人曾和項目征拆方,就房屋拆遷賠償安置問題進行過談判,但在新房房源和房子所處地點等細節上沒有和征拆方達成意見一致,才沒有搬離。

“因為前期沒有談攏,后面也沒有人再找我們談,現在卻把我們當釘子戶。”回話中,該名女士的人語氣顯得十分委屈,多次強調不愿多說。“你們要來看,我也管不了,我不想房子變成所謂的‘網紅打卡點’,只希望不要來影響我家人的正常生活。”

廣州海珠回應:10年前啟動征拆

提供過多套置換房源

今天,廣州市海珠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作出了回應。

環島路海珠涌大橋是環島路的重要節點,也是海珠區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之一,橋梁建成后將有效緩解工業大道、洪德路的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出行條件。

此前,從太古倉到洲頭咀公園,需要繞行工業大道,駕車需要25分鐘,步行需要40分鐘;橋梁開通后,駕車需要5分鐘、步行需要20分鐘,大大方便了周邊居民的出行。

據了解,2010年開始,海珠區就啟動了該橋征拆工作,涉及私人房屋47戶以及相關單位7個。去年9月份,除了海傍外街22號外,均已簽約拆遷協議,共征拆房屋約9050平方米,征收土地約4230平方米。

自從啟動征拆工作以來,相關部門和街道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宣傳解讀征拆工作,詳細講解拆遷的補償標準,并且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置換房源提供了位于革新路、寶崗大道、新港中路等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交通便利等房源供業主選擇,但一直沒能達成共識。

在確保海傍外街22號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橋梁建設繞開了該處的征拆節點,并在橋下為該住戶保留了出入通道,實現了橋梁的正常開通,今后相關部門將繼續保持和該業主溝通協商,爭取盡早達成共識。

專家:有損城市公共利益

“讓步”是社會文明進步體現

橋下老屋靜悄悄,但在網絡上,關于橋眼內的“釘子戶”,網友卻爭得火熱。

不少網友直指屋主“自私”,認為留在馬路中央的屋子有礙觀瞻,影響了整條道路的規劃建設,甚至有人認為,應該想辦法將屋主遷出,“按大家賠償標準,原本一條橋的直路,多美觀,最后被迫無奈搞成這樣。”

然而,批評之外,則有人對于施工方的選擇表示認同,“不強拆,是社會管理部門進步的體現,值得表揚!”“辦法總比困難多,你不走我就自己架著走,挺好的。”……

因屋繞道,并非廣州歷史首次。早在2015年1月,廣州洲頭咀隧道通車,一棟樓房兩三戶拒絕接受搬遷賠償,堅守成為“釘子戶”。這棟8層高樓房屹立在立交橋的包圍圈中,形成“圈中樓”,當年火速爆紅,成為圍觀“景點”。

5年后,廣州海珠涌大橋同樣出現類似情況,房子“直插”大橋路中央,繞過“釘子戶”而建。

對于城市中出現的“橋中樓”的奇觀,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從城市具體發展來看,確實對城市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橋梁繞道建設,影響城市景觀。此外,對通行該橋的車主而言,消耗的油費也是長年累月增加。

“然而,從宏觀角度而言,表明中國法治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胡剛認為,政府和老百姓在法治框架下是平等的。當拆遷和城市建設發展產生矛盾,雙方可協商,在無法協商的情況下不強拆,建設的橋可以繞道。

面對當下這個矛盾,胡剛建議,“釘子戶”提出的賠償要求要適可而止,實事求是,需要根據地價進行評估,提出合理要求。而政府方,應該做更多細致工作,多方案比較風險,“測算繞道建設的橋花了多少錢?比賠償貴了還是便宜?可以做一個平衡。”

標簽: 廣州最牛釘子戶 橋中房 打卡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