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小店經濟快速發展 結合商圈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感

時間:2020-08-14 13:47:21    來源:北京商報    
從一條街、一個區、到一座城,小店經濟正在北京日益滋長。楊梅竹斜街匯集了幾十家特色小店,成為小店經濟發展的一個樣本,而這一特色街區或將成為北京其他區域在引入小店時的參照物。8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楊梅竹斜街時看到,經過探索創新舊城改造,現如今在這條街上,已經有不少具有文化氣息的小店。穿插著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氛圍,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西城區商務局副局長馬佩鴻對記者表示,小店經濟作為大型商圈的補充,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更為貼近。這種業態才能夠反射出一個城市的文化氣息如何。正如小店經濟越繁榮,城市活躍度和煙火氣也更加的濃厚。

特色小店刺激街區改造

走進著名的北京琉璃廠附近的楊梅竹斜街,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筑。道路兩邊分布著不同類別的小門店。根據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以前這條胡同的兩側都是一些低端業態的門店,2010年后,北京市發改委選取楊梅竹斜街作為保護修繕試點項目,該公司對對街區進行改造。例如原來的道路都是土路,目前已經全部鋪成了地磚,同時對有歷史特色的墻體進行保護修繕,引入了一些文創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的門店,大柵欄對該胡同定位就是文化街區。

進入楊梅竹斜街數十米,可以看到北京濟安齋書店,這是一家具有楊梅竹斜街的歷史基因,又是更新計劃的經典案例。根據上述負責人介紹,這家店原本是一家藥鋪,后來,該門店售賣醫藥類書刊和文具,但整體經營不是很好。后來,隨著楊梅竹斜街進行更新改造,北京濟安齋書店改造成書店、咖啡及博物館為一體的門店,成為了該條街區的打卡地。

同樣,非遺文化也是楊梅竹斜街的一大特色。記者在走訪時看到,楊梅竹斜街 19 號老北京兔兒爺是一家經營北京民俗商品、傳統老北京工藝品的小店。該店店主張忠強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介紹,該門店僅有11平米,不僅兼具產品售賣的功能,同時對兔兒爺文化進行傳教。“自從街區改造之后,年輕人、外國人前來的數量也逐漸增加,這使得北京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張忠強指出。

位于楊梅竹斜街 35 號的采瓷坊已經進駐該胡同有七八年時間,門店設計師王京介紹,采瓷坊自2013年入駐楊梅竹斜街,收益率也是逐漸上升的。這主要離不開政府對小店的各種扶持。例如,通過對胡同的改造,一些公共區域可以免費使用,提供給店鋪舉行外擺活動、做宣傳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楊梅竹斜街的租金在同區域算是比較低,相當于周邊其他門店租金的六七折。尤其疫情期間,租金還有減免。

王京還介紹,隨著街區的改造推進,店鋪客流量逐漸增長約30%,工作日每天入店的客流約四五十人,周末客流日均100人。

正是因為各種類似上述的小店不斷進入了楊梅竹斜街,這條胡同的特色定位才日益突出,根據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楊梅竹斜街上擁有15家此類的文創、特色小店,多為30至50平方米的面積大小。為了加大引入符合該胡同定位的門店,政府會對門店進行租金上的優惠政策,還對門店的傳播上進行多樣的傳播渠道。因為很多文創小店或手藝傳人對于線上線下渠道的傳播沒有很多經驗,政府在此方面提供扶持。

小店成就“靜美西城”

以“小店”為核心的楊梅竹斜街是西城區大大小小胡同改造的縮影。根據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方面介紹,楊梅竹斜街的原著居民較多,在改造初期,將居民、社區、在地商家等多種主體聯合起來共同改造。其中包括在統一的風貌保護要求下,鼓勵居民、商家自我改造,特別是對前期騰退形成的非完整院落的改造;二是繼續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社區公共空間、公益服務設施;三是挖掘本地文化再生,打造社區生活配套服務業。從而提升居民和社區的區域建設意識。

西城區商務局副局長馬佩鴻介紹,西城區面積雖然不算大,但居民密度相對較高。目前西城區的小店規模大約在三四千家,而且相對集中。“小店經濟只有跟老百姓的需求結合起來,才具有人氣和煙火氣。”馬佩鴻說,對于西城區內小店分布不太均勻的地方,還需去補充和優化一些,把小店真正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從目前的西城小店的發展來看,西城區小店經濟發展的方向以安靜為特色,但不同區域依舊需要因地制宜。馬佩鴻指出,經過幾百年的歷史積淀,西城區的商業文化和傳統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積淀非常豐富,同時不同區域的特色相對分明。例如馬連道主打的是茶葉茶藝的展示;恭王府區域則展現的是皇家文化。

“西城小店的品牌化、連鎖化及規范化已經達到70%左右,未來還應有進一步的提升。” 馬佩鴻表示。對于接下來西城在小店經濟方面的發展,馬佩鴻說,小店經濟的核心是需要符合西城區工作定位,讓商圈、街區“靜下來”。通過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密度等舉措發展“靜美西城”,要讓小店具有文化、展示、拓展、商業等功能,而不再是吵吵鬧鬧。同時,要減少區域旅游小店,例如煙袋斜街,跟旅游相關的商業店鋪要逐步進行調整,降低同質化的商品和門店,給予消費者的街區舒適感。此外,隨著數字發展,小店要通過線上渠道拓展新領域,這樣才能提高商業經營面積的效益。

小店與商圈相互“幫襯”

雖然目前西城區的小店經濟有序推進,但如何與其他區域形成差異化仍需探討。馬佩鴻指出,發展小店經濟的同時需要突出西城特色,與其他區域形成差異化、便利化。同時,小店正好是商圈的有益補充,它的服務范圍和服務半徑比較小,所以跟居民的生活結合更加緊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小店抗風險能力差,要利用現有技術促進發展,擴大經營范圍。

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陳立平指出,小店實際上既是一種商業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此類業態特別容易在旅游地區,或文化街區等具有特殊屬性的街區聚集,呈現文化多樣性的小店。而當小店自發形成特色區域之后,其實是與周邊商圈形成互補關系。從目前北京的發展來看,一般小店連接著大型商圈,正如上述的楊梅竹斜街,緊鄰大柵欄、前門商圈;南鑼鼓巷緊鄰地安門商圈;王府井步行街上的門店鏈接各大大型購物中心等。所以這兩種業態在發展的過程中并不矛盾,反而,小店如果能夠跟商圈結合起來,對于消費者而言能夠更好的增加體驗感。

不過,陳立平指出,當小店形成聚集性街區后,需要進行統一管理,而不是物業方出租給個人之后導致的亂象經營。對此,好鄰居總經理陶冶也指出,小店經濟長期運營的話可能會出現不夠規范或技術難以跟上等現象。因為小店的發展就是為了吸納更多的從業者進入商業領域,需要專業的服務和后臺技術支持。所以,如何讓小店更加規范和現代化是市場關注的方向。

根據《全國小店經濟發展指南》中的定義,小店通常指面向居民消費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家庭服務、洗染服務、美容美發、維修、攝影擴印、配送服務等行業的個體工商戶,雇員10人以下或年營業額100萬元以下的微型企業,及年營業額1500萬元以下的網店。由此而形成促進大眾就業、服務改善民生、驅動多元化消費的經濟形態,稱為小店經濟。近年來,小店經濟快速發展,在擴大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繁榮市場經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 趙述評 劉卓瀾

標簽: 特色小店 小店經濟 商業圈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