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中藏藥引上致富路 中藏藥材種植已成林下經濟發展新亮點

時間:2020-09-14 10:18: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翻地、播種、除草、收獲,種了小麥種青稞,13畝地的收成還不足一家子一年的口糧。同樣是面朝黃土背朝天,2019年伊始,多杰堅參改種了中藏藥材,年底的收入卻比往年增加了十倍還要多。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東鄉阿什貢村的田間,多杰堅參開著農機打著草捆。“要不是學會了操作農機,我肯定還沒脫貧呢。”掌握一門技術讓多杰堅參一家脫了貧,而黃芪、黨參卻讓他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地里還能種藥材?種了藥材賣不出去怎么辦?不種青稞吃什么?”2019年,阿什貢村支書勾日扎西流轉了100畝村里的土地開始試種黃芪。家人的反對,村民的不解,一度讓這個新上任的村支書心中犯了難。阿什貢村,平均海拔2800米,距離貴德縣城黃河邊只有20公里,海拔落差卻有600多米。依山卻不傍水,發展不了沿黃經濟,想要脫貧致富只能在自家的土地上做文章。

“黃芪就適合種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坡上,我們村子周邊的耕地環境非常適合。”勾日扎西做了不少準備,“黃芪的苗是從甘肅臨夏地區買來的,拔草挖藥雇的是自己村子里的村民。10月份黃芪成熟,村子里就停了好幾輛運輸藥材的貨車。沒想到訂單會來這么多。”2019年底,勾日扎西100畝的藥材試驗田喜獲豐收,畝產近800公斤,當年收入37萬元。刨去苗木成本、農機人工費用,純利潤15.7萬元。

“2017年年底就脫貧了,房子翻修了,羊圈擴大了,還買了小汽車。4萬元的貸款也還清了。”2019年,單單在藥材地里干活,多杰堅參和妻子算措姐就掙了12500元。

以往,種植小麥、青稞全村84戶人家一年的收入總和也不過10萬元。如今,光種植藥材人工工資就發出去了10萬元。看到種植中藏藥材的收益后,村民們紛紛改變觀念,想要村支書傳授種植經驗。

今年初,阿什貢村以村民入股土地的形式種了230畝的黃芪、200畝的黨參。利用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專項資金50萬元,新修建了中藏藥加工廠房和包裝生產線。今年,勾日扎西決定對藥材進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這樣價錢能賣得好一些,現在來看預計每畝地村民們能有1000塊錢的分紅。”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而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是發展產業的關鍵所在。黃芪、大黃、黨參、當歸、羌活等中藏藥材原產于高寒山區,生長需要低溫、長日照,而青海獨特的高原自然條件為其生長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目前,青海已經成為全國第二大當歸、黃芪集中種植區了。”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林業和草原改革發展處處長才讓旦周介紹說,近年來,青海省推動中藏藥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中藏藥產業不斷壯大,產業體系已初具規模,中藏藥材種植已成為林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精準扶貧的新措施。

2016至2019年,青海省以當歸、黃芪為主的中藏藥材種植面積累計完成61.28萬畝,實現產值6億元,帶動農戶3.4萬戶、14萬人,戶均增收5461元。種植區域從2015年農業區個別縣發展到5個市州15個主要縣(區),全省中藏藥材產業企業、合作社達181家。

站在地頭的勾日扎西,望著蜿蜒曲折的黃河水,指了指遠處的山淡淡地說,“山的那邊是貴德縣拉西瓦鎮,他們也在種中藏藥,種得比我們早比我們多。我相信要不了幾年,阿什貢村的藥材也能種出個名堂來。”

標簽: 中藏藥 中藏藥材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