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深圳加速沖擊科創“雙中心” 企業擔當創新主體

時間:2020-09-22 13:54:20    來源:中工網    

最近,深圳創新之舉接連引發全球關注,先后發布“三個第一”:成為我國首個5G獨立組網全覆蓋城市,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筑開工,科創板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從科學布局、產業引領到金融改革,都邁出先行步伐。

以深港河套地區為核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啟動建設,這里將成為科學中心的門戶區。

數據顯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GDP從1979年的1.96億元躍升至2019年的2.69萬億元,增長超過1.3萬倍。今年上半年,深圳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負6.6%“大逆轉”至上半年的正0.1%,實現“深V反轉”。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四十載崢嶸歲月,創新成為深圳一次次擺脫成長制約,一次次突破“增長極限”,一次次刷新發展高度,造就“深圳奇跡”的關鍵力量。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深圳勇擔主力軍,正全力向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起沖擊。

企業擔當創新主體

“6個90%”凸顯經濟活力

支持戴口罩人臉識別,能夠在0.5秒內完成對通行人員的身份核驗與體溫測量,實現“無觸無感”通勤……今年疫情期間,深圳企業奧比中光推出3D人臉識別體溫測量終端,被廣泛應用于防控一線。

成立僅7年,3D傳感專利就超過800件,位列該領域世界前三。奧比中光是深圳眾多創新企業的縮影。

最新數據顯示,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突破1.7萬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6.3件,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有效發明專利5年以上維持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

高質量發展的背后,深圳自主創新的“6個90%”越發引人注目: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

這樣的創新氛圍下,加之不斷完善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深圳正孕育出獨特的雁陣型企業梯隊:華為、騰訊等科技巨頭成為全球科創版圖上閃亮的“深圳名片”,大疆創新、邁瑞醫療、奧比中光等高成長企業正成為各自領域的“小巨人”,無數科技創業團隊正在創新土壤中成長。

在鼓勵企業自主探索的同時,深圳在產業布局上也極具前瞻性。近年來圍繞5G、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機器人、石墨烯、新能源汽車、精準醫療等新興產業領域,規劃建設了10個制造業創新中心。

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關口,達到10155.51億元,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今年上半年,深圳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負6.6%“大逆轉”至上半年的正0.1%,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中流砥柱。

最大程度保護創新

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雙輪驅動”

“深圳有一個很好的創新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都會比別的地方好。”在2019版本“我在深圳等你”的宣傳片中,1987年用2萬元創立華為的任正非,如此評價這座城市。

在今天的深圳,科技創新的最大支撐力量來自于制度創新,這已成為一個重要共識。而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雙輪驅動”,則被各界視為激發深圳創新活力的核心支撐。

例如,在創新專項扶持體系方面,深圳建立了直接資助、風險補償等多元化方式相結合,事前、事中與事后資助相結合的專項資金資助體系,平均每年扶持項目超過200個,撬動社會投資逾百億元。

深圳還發揮經濟特區立法權優勢,為創新驅動提供法制保障。2019年,深圳市政府印發《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推出“科改22條”創新舉措,推行項目推薦“懸賞制”、評審專家“邀請制”、項目評審“主審制”、項目經費“包干制”,讓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規律。

疫情發生后,深圳還首推“懸賞制”新冠肺炎防治科研攻關。“疫情防控科研項目取消申請人年齡限制,只要有情懷、有基礎、有優勢就可以申報;不納入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限項范圍,項目中止或驗收不通過,不列入科研誠信異常名錄。”在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看來,“這是深圳最大力度鼓勵攻關和寬容失敗。”

深圳不僅鼓勵創新,更保護創新。今年6月30日,《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修正案通過審議,其中特別增設“司法保護”專章,明確故意侵犯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這是我國地方性立法中首次就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作出規定。

“專利是研發的重要部分,沒有專利,研發就是空中樓閣。”在深圳光峰科技董事長李屹看來,做好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創新才能成勢。“創新企業要扎根深圳,知識產權保護就是不讓水土流失的固本之策。”

開啟加速度

不斷向源頭技術進發

不久前,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筑開工,在它周圍,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等建設提速,精準醫學成像、材料基因組等大科學裝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這里將集中建設大科學裝置和科研院所,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

從光明科學城南下,同樣位于“創新軸”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正成為灣區企業發展的強勁“智核”。

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數據顯示,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已有超過4萬名高等院校師生,校企聯動正為企業創新突圍不斷輸送新動能。

而在深圳福田,全新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在加速建設。幾天前,一份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的“施工圖”發布,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國際合作、深港協調等核心理念貫穿其中。

“合作區深圳園區將對標國際上最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重點工作是探索促進人員、物資等創新要素高效便利流動,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曾堅朋說。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則明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搶抓“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圳已快步進入科創“雙中心”建設的新階段。其中,科技中心重應用,偏產業;科學中心重基礎,偏研究。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這兩個中心不僅是國家重大科技創新的戰略布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需要。”

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相繼建成11家諾獎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首個國家級綜合基因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達2260家,創新載體數量與5年前相比實現翻番。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認為,從漸漸涉及核心技術的研發,到推進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機構發展,加強科學研究,深圳遵循的是“E(engineering,工程)——T(technology,技術)——S(science,科學)”的路徑。在他看來,從“E”到“T”再到“S”,就是科技創新的深圳模式,是深圳不斷向源頭技術進發、不斷提高自身創新力的表現。

“智能之眼”的深圳成長之路

在深圳高新區聯合總部大廈,有一個近年來憑借“黑科技”頻頻刷屏的科技新星——奧比中光。

在展廳里,全國首款3D感知芯片被嵌在展廳醒目位置。2015年,企業的這一研發成果,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突破國際壟斷。

“我們只啃硬骨頭,只啃那些有前景的、解決行業痛點剛需的硬骨頭。”

奧比中光創始人兼CEO黃源浩介紹,奧比中光是一家以“3D感知芯片/光學測量系統+AI芯片+行業應用算法”為核心的3D視覺整體解決方案平臺型公司,自2013年創立以來,持續為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時代浪潮下深圳乃至世界的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3D感知技術支撐,已成為亞洲唯一量產消費級3D傳感器的公司,也是繼蘋果、微軟、英特爾之后的全球第四家。

伴隨著介紹,一個個3D傳感技術產業化成果從記者身邊閃過,仿佛穿越了一道創新的時光長廊——機器人、智能家居、汽車輔助駕駛、3D刷臉支付、體感沉浸式游戲……

今年疫情期間,奧比中光推出的3D人臉識別體溫測量終端更是成為展區明星。該終端支持戴口罩人臉識別,能夠在0.5秒內完成對通行人員的身份核驗與體溫測量,實現“無觸無感”通勤……被廣泛應用于防控一線。

“目前,全球的機器人公司70%以上與我們有合作,是深圳創造了奧比中光。”黃源浩說,奧比中光的成長,得益于深圳領先的產業環境和政策扶持體系,尤其是深圳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配套環境。以消費電子行業舉例,從底層芯片、電子光學零部件到模組、整機、應用算法,形成集成能力供應鏈配套,從而使企業具備全鏈條系統創新能力,實現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同時,深圳也是最接近終端消費者的城市。

標簽: 深圳科創雙中心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