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2021年度彈幕“破防了”讓我們看到當代年輕人強烈的共情能力

時間:2021-12-16 15:46: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每到年終,人們喜歡通過關鍵詞來總結這一整年。如今,年輕人有了更新潮的“復盤”方式。

最近,B站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聯合發布2021年度彈幕:“破防了”。而過去4年,年度彈幕分別為“囍”“真實”“AWSL”“爺青回”。

用這些年度彈幕來復盤一年,我們會讀到怎樣的故事?

據說,B站彈幕累計總數已突破100億大關。透過這滿屏即時彈幕,我們能總結出過去一年的流行文化趨勢,由此窺見最能引發年輕人共鳴的社會情緒。

今年榮登榜首的彈幕“破防了”,是什么意思?字面上看,是突破防御之意,令人想到古代筑堤建壩、戍守陣地的場景。而在網絡文化語境里,這個詞原本指游戲里的裝備、技能被打破。

這樣一個小眾“圈內梗”,迅速應用到更廣泛的情境。如今基本定義變成:指一個人的心理防線被突破后,產生不可抑制的震動——這一定義似乎能涵容震撼、崩潰、悲傷、感動等多緯度的情緒。

在2021年,“破防”在社交空間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語義漸漸超越了個人單一的小情緒。

例如,當大家看到“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等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一個細節令人直呼“破防”:“張桂梅穿的還是那件樸素的襯衫,月初送學生去高考時她穿的就是這件。”

7月1日晚,文藝演出《偉大征程》的戲劇與舞蹈節目《破曉》播出時,當于和偉飾演的陳獨秀與張桐飾演的李大釗登上舞臺,演繹“相約建黨”的經典場景時,網友大呼感動,“南陳北李破防了”這一話題迅速沖上微博熱搜。

“‘破防了’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年輕人強烈的共情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主任孫萍分析,一“破”一“防”,皆為動詞,又有“攻”“守”矛盾之意,生動地展現了年輕人的情感激蕩和文化共鳴。

每年的年度彈幕,往往是網友在該平臺看視頻時發送頻率最高的詞。一個詞被重復多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能夠抵達或“戳中”受眾的概率足夠高。畢竟,在當下互聯網空間,年輕人追求“沖浪”速度,時刻理解和掌握“新詞”是必備技能,是通關鑰匙。

說的人多了,這些碎片化的詞就聯結成了一股文化潮流,也成為這一年理解青年群體心理的“密碼”之一。

以2020年為例,B站一年內共計涌現了22億條彈幕,其中“爺青回”出現次數就高達5420359次,而其他高頻詞彈幕為:“武漢加油”“有內味了”“雙廚狂喜”“禁止套娃”等。

我還能清楚記得,頭一次看到屏幕飄過“爺青回”三個字時,瞬間的錯愕感,以及隨之因“秒懂”爆發的大笑。

這三個字高度契合如今社交網絡的“縮寫語”熱潮,作為“爺的青春又回來了”的縮寫,使用場景通常是:當你青春時代經歷過的人、影視劇、游戲、動畫等事物,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在當下再現和回歸時,你會感到由衷的喜悅。

這三個字之所以在2020年風靡網絡,或許因為,它滿足了年輕網友對“懷舊”與“灑脫”這兩種情感的表達需求,并且足夠凝練。

2021年的“破防了”,亦是對一種情感需求恰到好處的提煉。大家發現,原來能有一個語義如此豐富的詞,準確而“超脫”地表達出一切有關感動、悲傷、震撼的意思。“破防了”這一詞動態可感,任何洶涌的情緒,可不就是描繪“心理防線被攻破”這樣的場面?

有時候我們未必時時刻刻對互聯網新詞保持敏感,但是它們的出現,能帶來一份與眾不同的啟發。

語言,是可以觸發潛在心理需求的。一整年里,你所處的網絡空間、話語體系里,存在著某些共同的情感基因。當彈幕刷屏,一個詞以驚人的數量和頻率迸發出來,你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曾被相似的情感擊中。

在“共同詞”的海洋中,你不是一個孤獨的思考者,你有更多默契的“同類”。抑或是,你曾在路過、看見的一瞬間,偶然開啟了一條全新的思考路徑,向司空見慣的生活投以嶄新的一瞥。

標簽: 破防了 年度彈幕 Z世代 網絡時代 共情能力 嗶哩嗶哩 當代年輕人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