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社會 > 正文

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 國內牛肉消費量2020年上升到14.8%

時間:2021-12-13 10:53:44    來源:上觀新聞    

近年來,我國牛肉消費需求大增,而與之相對的是,國內產能不足、養殖成本上升等現實,導致牛肉價格連年上漲。如何緩解這一痛點,通過行業產業化帶動鄉村振興?在昨天舉辦的中國肉牛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來自高校、企業、政府等與會人員就此展開交流,提出從發展模式、金融支持、科技賦能等方面補短板,促進肉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國內牛肉消費量在整個肉類總量占比從2019年的9.7%上升到了2020年的14.8%。但是,國內的牛肉產能跟不上市場需求,缺口正越來越大。”業內人士指出,農村散養肉牛減少,養殖周期長、成本高,且繁育速度有限等因素,導致了這一現象。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印發《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牛肉自給率保持在85%左右;牛肉產量穩定在680萬噸左右;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30%。

“去年,國內牛肉自給率大約不到50%。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任務。”鵬欣集團副總裁公茂江認為,肉牛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在發展模式上取得突破,在金融支持上大膽創新,在數字化、智能化上深度融合。

突破常規,敢于創新,才能實現轉型發展。“通過對政策、資本、人才、科技、市場、品牌等方面的激活,形成政府主導、農業主體、企業龍頭、金融助力的‘四位一體’發展體系,實現行業從傳統到時尚的轉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利庠以金融為例,“以前很難將它和肉牛產業融合,現在有了大數據等技術,有助于更為全面地掌握肉牛養殖情況,為貸款提供支撐與保障。”

在與云南省合作的項目中,上海鵬欣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合資公司,通過公司出資加銀行貸款的方式,在當地建設牧場。在數智化發展上,企業將生物農業與智慧農業有機結合,把物聯網、大數據平臺、金融平臺應用于能繁母牛、育肥牛、屠宰加工等核心產業。“每一頭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養殖動態實時掌控,實現從牧場到消費者餐桌的標準化、可追溯、可評估。”云南鵬欣富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偉平介紹。

在會上,有專家提出,“最先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仍然是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大制約因素。流通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冷庫和冷鏈等基礎設置發展滯后,農產品采后處理缺失、中間環節多等導致產品的終端加價倍數高,農民增收難。并且,我國農業的標準體系在執行過程中出現與預期不符合的狀況,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高質量農產品有需求但是缺信任。

“如今農業產業鏈發展水平低,整體表現出明顯的短、窄、薄特點,向上游和下游的延伸廣度和深度都不夠。”張利庠表示,最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收益最低,向上游延伸是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向下游延伸是標準化、市場化和品牌化。在推動鄉村產業興旺時,要注重將業態延伸,將自有資源稟賦真正轉化為優勢。

標簽: 牛肉價格 農業產業鏈 產業鏈水平 大數據 肉牛養殖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