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今日頭條 > 正文

有人用人工智能瞬間破解幾十萬條信息進行販賣

時間:2017-09-22 23:13:00    來源:都市快報    

浙江警方打擊網絡信息犯罪

9個月破獲1000多起案件 抓獲4000多嫌犯

昨天,浙江省公安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成績。

今年來,浙江警方開展了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全省已偵破黑客類刑事案件28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84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類刑事案件76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104人;清理網上涉黑客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類違法信息7000多條,關停違法網站欄目67個,處罰網站、網絡服務提供商24個。

通報會還公布了今年來浙江警方偵破的典型案例。

人工智能被用來犯罪

人工智能(AI)是眼下的熱詞,作為一門新的技術科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

但誰也沒想到,也有人利用它犯罪。

今年1月,紹興市越城警方調查一起電信網絡詐騙案時,發現受害人是被冒充其QQ好友的人騙了,深入調查發現,背后有一條犯罪利益鏈,從竊取信息、數據清洗到網絡詐騙盜竊、非法廣告推廣,各團伙之間層次分明。

“黑客”竊取個人賬號和密碼后,先進行數據清洗,破解驗證碼以“驗證”賬號密碼是否好用,這在“圈里”被稱為“打碼”。

以前,不法分子是靠人工破解,此案中,警方發現黑客請了“人工智能”來幫忙。這是全國第一起利用“人工智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能力,批量快速破解。”省公安廳網安總隊有關人士說,AI人工智能破解密碼,成功率很高,“這樣作案效率提高了,瞬間就有幾十萬條信息被破解,然后負責數據清洗的團伙再把海量信息賣給其他犯罪集團。”

孩子家長個人信息被泄露

昨天公布的8起典型案件中,有2起和孩子、家長有關。

一起在杭州,另一起在義烏。

今年2月28日,杭州市公安局網警分局發現,有網民多次大量接收涉及兒童身份的郵件信息。

警方調查發現,網民姓曹,曾是杭州一科技公司員工,公司主要從事兒童健康管理和移動醫療信息服務,并承接某公共服務事業單位信息系統項目建設任務。

警方發現這家公司有鬼,先后抓獲犯罪嫌疑人27人,查獲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370萬多條,存儲量達40G,涉及的都是杭州的兒童和家長身份信息。

這家公司承接了某公共服務事業單位信息化項目后,利用管理上的漏洞,把內部網絡上有關兒童、家長信息等數據資源下載至公司服務器,以公司商業化模式交易。

從去年9月開始短短半年,這家公司把信息向全國大肆販賣,非法牟利達200多萬元,買家包括早教、培訓、攝影、保險等行業,信息一旦被泄露,就無法掌控,“也不排除這些信息流向電信網絡詐騙集團”。

而義烏這起案子中,警方查獲的非法獲取個人信息多達2億多條,數據存儲量達2個T,涉及教育、房產、保險等多個領域。

義烏當地一家培訓中心負責人張某為解決招生問題,以3000元的價格,買了1萬多條義烏部分學校的學生、家長個人信息。

而賣信息的上家是一個專門從事公民個人信息買賣的通訊公司,信息來源渠道多樣,有黑客獲取的、有買賣交易的還有相互交換的,一些培訓公司買來信息用完后,再賣給另外下家。

網安總隊有關人士說,現在一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網絡安全在防病毒、防黑客、防泄密制度建設不到位、措施落實不到位,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建議,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提高安全防范意識,進一步加大人、財、物等方面投入,管好自己的數據,提高自身網絡安全防范水平。

浙江警方表示,接下來將堅持網上與網下、專項打擊與安全管理、專門工作與發動群眾相結合,進一步保持嚴打整治的高壓態勢。

“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石小忠介紹說,市民要養成正確的上網方式和上網習慣,加強對自身個人信息的保護。

“對工作、生活中遇見的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希望大家積極向公安部門舉報。”他說。

標簽: 萬條 人工智能 信息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