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書畫 > 正文

戲韻丹青人物畫:三代畫家以筆墨探索戲劇和繪畫

時間:2017-10-18 13:41:08    來源:澎湃新聞    

戲”與“畫”從表現形式、美學原則、藝術態度以及藝術精神和哲學根源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相通之處,戲曲人物畫在中國當代語境下仍然有其重要價值。正在上海普陀區文化館舉行的“戲韻丹青——戲曲人物畫展”,包括老中青三代的35位畫家,呈現對戲曲人物畫的多樣理解。

關大王單刀赴會,程多多,47×47cm ,2015,紙本設色

戲曲與繪畫,都深深根植于中華文明的沃土,兩種國粹藝術跨界結合古已有之,金元時期就有反映雜劇的壁畫,陳老蓮亦是出類拔萃的“戲畫”之人。民國以來,以關良、林風眠為代表的藝術家,獨樹一幟地在畫幅中為戲曲人物留下了主體地位,也正是這個獨特的視角開創了中國“戲曲人物畫”作為主題繪畫的先河。此后,丁衍庸、葉淺予、程十發、高馬得、丁立人等諸多藝術家醉心于以戲入畫,形成了頗為壯觀、風格多樣的戲畫藝術群落。

昆曲牡丹亭意景,張培礎,67×67cm,2016,紙本設色

戲”與“畫”從表現形式、美學原則、藝術態度以及藝術精神和哲學根源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相通之處,戲曲人物畫在中國當代語境下仍然有其重要價值。“戲韻丹青——戲曲人物畫展”,希翼通過展覽,接力帶動戲曲題材的創作、研究、推廣。

戲畫花振方大鬧王倫府,季平,67×47cm,2016,紙本彩墨

京劇醉打山門,陳心懋,68×68cm,2016,紙本水墨

此次參展的藝術家跨老中青三代,有的自幼徜徉梨園,舞臺上的一劇一幕早已鐫刻于心,一筆一墨間似在借戲里的生旦凈丑,抒人間的人情冷暖;有的藝術家將西畫造型、明暗、光線、色彩、質感、構成等藝術手法融會貫通,“唱”、“念”、“做”、“打”皆描繪地栩栩如生,食洋而化,使得觀者能近距離感受中國戲曲的形神兼備之美;有的注重追求文人審美趣味、意象的表達與現代性筆墨的探索。

色空,白瓔,69×46.5cm, 2012,紙本設色

值得欣喜的是,戲曲藝術原本是一門崇尚寫意的舞臺藝術,戲曲人物題材繪畫歷來多以寫意手法表現為主,此次參展的中青年藝術家不乏有深耕于傳統古法者,如承襲宋人雙勾填彩技藝者等,呈現出此次展覽多樣的藝術面貌。

戲子京劇清江引,徐旭峰,46.5×47.5cm ,2016,絹本設色

在“戲韻丹青”展期期間,普陀區文化館還舉行了一系列以“戲曲”為主題的公共教育活動,通過對臉譜的認識和對“生旦末凈丑”的角色理解,以稚拙、古樸之風去描繪儒雅冠生或蒹葭青衣,比以此體味中國畫的筆精墨妙擷取戲劇人物的魅力。此次展覽將到10月27日結束。

更多展覽作品:

京劇鍘美案,張渭人,139×70cm, 2017,紙本彩墨

你一槍我一刀,陳九,47×44cm, 2013,紙本設色

掃松下書,魏志善,78.5×52.5cm, 2015,紙本水墨

蕭何月下追韓信,王文杰,28×155cm,2017,紙本設色

標簽: 三代 人物畫 丹青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