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共享經濟大浪淘沙 是危是機還看實力

時間:2018-05-10 16:31:16    來源:經濟日報    

2018年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于5月6日至9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今年的展會一如既往精彩紛呈。與去年共享單車熱鬧非凡的場景不同,今年展會上卻難覓共享單車的蹤影。

經歷了摩拜賣身美團、阿里加碼ofo、滴滴接管小藍后,共享單車發展進入“下半場”。被打了一針“興奮劑”的傳統自行車企業現在還好嗎,它們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

訂單下滑影響幾何

天津市遠東藍劍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自行車制造企業,去年永安行共享單車大部分的供應量都由該公司提供。“但是,今年目前還沒有一輛共享單車的新訂單。”藍劍科技公司總經理李勤說,下滑趨勢還在繼續,尚沒有觸底跡象。

下滑趨勢從ofo的代工企業——上海鳳凰發布的公告上也能看出端倪。5月4日,上海鳳凰發布公告稱,截至公告之日,公司控股子公司鳳凰自行車共向東峽大通(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東峽大通為ofo共享單車運營方)及其關聯公司提供各類自行車產品186.16萬輛。而二者去年達成的合作協議是500萬輛,預期完成率不足四成。

中國自行車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3月份,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產量983.8萬輛,同比下降9.7%。“數據出現波動有春節因素的影響,也是共享單車訂單大量減少后對行業的深層次影響。”業內人士表示。

企業的感受更明顯。李勤介紹,此前公司自有品牌產品與代工產品的占比為8∶2。在共享單車沖擊下,去年自有品牌產品占比滑落到三成左右。隨著共享單車訂單的下滑,公司內銷面臨不小的沖擊。

鳳凰集團總裁王朝陽認為,沖擊雖然很大,但是大型自行車制造企業產能伸縮性較強,可以消化影響。比如,一條生產線安排40個人,可以生產600輛到800輛車,安排65個人可以生產1800輛。訂單減少會拉低設備產能利用率,但幅度不大,主要是用工大量減少。

化危為機轉型升級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共享單車對傳統自行車制造企業的沖擊很大,但也帶來不小的機遇,把挑戰轉換為機遇的過程,就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

為了應對危機,藍劍科技一手抓升級,一手強外銷。轉型方面,在異形化、差異化、電助力化方面持續發力,開拓高端車型市場。同時,以輕量化為外銷賣點,大力開拓日韓市場。“這兩手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共享單車訂單下滑帶來的沖擊。”李勤說。

自行車制造企業廣州市千里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梁霄凌認為,共享單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場的優勝劣汰,促進了產業升級。“當時,在人力成本不斷高漲背景下,為生產出共享單車帶來的巨量訂單,企業必須提升自動化水平。現在來看,自動化水平的提升也為企業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共享單車發展進入“下半場”,但是共享的理念沒有變,反而更深地滲透到行業中。在展覽會現場,沒有了單獨的共享單車展臺,卻多了些共享單車智能解決方案。比如,飛鴿自行車推出的電子圍欄智能設備,鳳凰為有樁共享單車推出的一整套智能設備,等等。

“今后,共享單車將從粗放發展階段轉入精細化運營、精準化投放、差異化服務的階段。在新階段,大型景區、大型企業的封閉區域也需要差異化、定制化的共享單車,這也是自行車制造企業的機遇。”王朝陽說。

擦亮品牌開放發展

共享單車除了對自行車企業的生產帶來較大影響外,也對品牌建設帶來一定程度負面影響。據業內人士透露,某國內自行車生產企業在代工共享單車時,自有品牌生產幾乎停滯。共享單車實際上打亂了企業的品牌戰略。

面對共享單車的沖擊,品牌的作用尤其重要。以鳳凰為例,公司立足自身,從研發制造能力和渠道管理能力方面發力,在擦亮品牌上不斷下功夫。去年,不含共享單車,鳳凰自有品牌產量同比提升30%,今年一季度同比提升20%。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認為,知名品牌、重點品牌是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只有堅定推進“大品牌、大市場、大企業”發展戰略,集中行業力量保護好、培育好、發展好重點品牌,才能筑牢行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基礎。

從整體上來說,我國自行車品牌與國際品牌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鳳凰出口的全部是自有品牌之外,捷安特、美利達、千里達等優秀品牌還做一定量的代工,也就是貼牌生產。雖然這意味著國內自行車生產企業的制造水平得到了國外大牌的認可,但品牌附加值低依然是行業發展的短板。

有業內人士提出,在質量上,我們的產品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但是品牌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歐美自行車品牌大都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在市場培育方面也做得很好。在這方面,我們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吸收國外品牌的優秀經驗,借助共享單車帶來的轉型升級機遇,鍛造好自己的品牌。

標簽: 共享單車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