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Facebook何以面臨“滅頂之災”?

時間:2018-03-22 08:45:15    來源:新京報    

大數據本身并不中立,一個不完美社會,必然導致不完美的大數據分析結果。

最近,美國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正遭受自創建以來最大的危機,媒體甚至將“滅頂之災”冠之頭上。

Facebook何以面臨“滅頂之災”?

上周五,Facebook承認,曾在2016年幫助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違規獲得了5000萬Facebook用戶的信息。與此同時,Facebook也始終在強調,這次事件并非數據泄密,對方所獲得的5000萬用戶數據來源于第三方。

但不管如何,于公眾而言,Facebook才是這次事件的最大禍首。

若僅僅是因為卷入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對于Facebook來說尚可應付,畢竟,自當年大選以來,Facebook就一直與之糾纏不清。

問題是,此次事件的爆發,從根本上打擊了Facebook的商業運作邏輯,即通過用戶的行為偏好進行特征分析,完成用戶畫像,進而借助相應的算法模型,來向用戶精準投放廣告。而這正是其盈利的主要模式。

可顯然,當下“數據泄密”事件的爆發,動搖了用戶對Facebook的信任。很多美國用戶在事件爆發后就以卸載該軟件來表達其憤怒。

自移動互聯網爆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大行其道以來,數據似乎成為一座巨大的財富礦山。現在看來,數據的濫用卻正在使其成為個人的有毒資產。

雖然說任何新興技術的出現、進化都需要一個過程,在任何時代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安全,但類似的數據泄密事件,還是應引起人類的反思,尤其是保護數據的方法和原則。

當前,許多數據保護的方法,局限于數據采集的方式和目的限制。即使是將于5月25日生效的歐盟《統一數據保護條例》(GDRR)也是如此。

而Facebook這次的“泄密”事件卻告訴我們,僅僅局限于此恐怕遠遠不夠,還需從數據的使用及處理等方面加強。

首先,隨著移動設備的更加普及,以及諸如數字建筑等的出現,未來人類社會必然需要不斷與數據打交道。人類無法避免數據被收集的可能。

而且,隨著技術的進化,更多的數據未必直接來自物理現實,而是基于物理現實推測、觀察出來的數據。而這類數據尚不在監管的范圍。

再者,誠如此次Facebook事件所呈現的,劍橋分析的數據并非直接來自Facebook,而是第三方的轉售。因此,基于采集的許可及目的限制等保護數據原則,對此將束手無策。

因此,需要轉向基于以合法利益受損的影響及危害等原則進行評估,拓展到對數據的使用及處理層面的監管。這也是防止數據被濫用,或是惡意使用算法所必然要求的。

在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大數據本身并不中立,它反映的是人類真實的社會。一個并不真正平等、存在偏見和歧視的不完美社會,必然導致不完美的大數據分析結果。為了確保數據不淪為人的有毒資產,數據保護的原則與思路,需要進行與時俱進,從處理和使用環節上著手。鄭偉彬(互聯網從業者)

標簽: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