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旅游 > 正文

日人流到訪量增加50% 市民打卡改造后的小微空間

時間:2020-11-17 13:44:42    來源:北京商報    

老人蕩秋千、小朋友蹦床、青年正健身,午休時間,還有“打工人”們蜂擁而至,排隊等著坐陀螺椅……11月12日,在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蘋果社區東北角“井點”小微空間,北京商報記者看見了如此熱鬧的景象。然而僅僅一年前,這里還一度被稱作“對所有人都不友好的場地”,人跡寥寥。

一切還要從朝陽區小微空間改造計劃說起。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朝陽分局倪崇俠副局長介紹,2019年11月起,市規自委朝陽分局聯合相關主辦方共同發起了“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從朝陽區21個街鄉的50個報名項目中,最終選拔出太陽宮、雙井、小關、南磨房、常營5個街鄉落地實施,創新探索以“社會力量出資、責任規劃師出智、各級政府部門出力、人民群眾滿意”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

發現痛點,才能有的放矢。朝陽區雙井街道責任規劃師團隊觀察道,“井點”原為街角單調、低效的公共健身空間,距離地面有80厘米高差,卻沒有臺階,還缺少無障礙過道,老年人活動很不方便;與此同時,蘋果社區年輕化率又很高,場地卻沒有配備針對年輕群體的設施;此外,場地還未配備座椅,工人、外賣小哥只能蹲在馬路邊休息。

此次改造便相當重視社區居民的群策群力。在歸納、總結了各年齡段居民需求之后,責任規劃師和設計師提取出最終方案,深化實施。而在后期落地過程中,小到綠化空間該種哪些植物,大到給場地取名“井點”,也都聽取了社區居民的意見。

“共建、共治、共享”以外,責任規劃師茅明睿還自豪地形容“井點”是一次“新基建”嘗試。據他介紹,“井點”空間內安置了傳感器,用來收集二氧化碳、PM2.5、噪音、異味等環境數據,以便形成對場地環境狀況的實時監測;同時在“井點”空間中所有能被感知的節點上,都安裝了藍牙感知觸點,足以記錄每天秋千蕩了多少次、蹦床彈了多少次、陀螺椅轉了多少次等使用數據,還能總結出居民的使用規律。

除此之外,“井點”改造還全程采用大數據循證參與式設計方法。在前期進行空間調研和場地觀測,充分獲取場地使用證據和線索;在初版方案形成之后,進行空間行為模型的構建,對改造后的績效進行預判,進行不同方案的優、劣勢比選,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方案深化和優化;而在空間建成之后,利用構建的使用后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場地改造情況進行評估。

監測結果顯示,改造后日人流到訪量增加50%,且過去56%到訪人流僅是路過,現在85%到訪人流以“井點”為目的地,停留性活動相應增加100%。社會交往方面,到訪年輕人80%會聊天,平均每人聊天時長為13分鐘,小朋友還達到了15分鐘。

如今的蘋果社區東北角,近300平方米的空間里,秋千、蹦床、蹺蹺板、健身器材等應有盡有,無障礙通道、座椅等配備齊全,慕名而來的市民絡繹不絕。北京商報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正在“井點”活動的蘋果社區居民,他們表示,現在器材更豐富了,老少皆宜,我們更愿意來玩兒,還有不少其他小區的居民也特意來這兒“打卡”。

今年以來,望京街道花家地西里社區議事廳也一改往常略顯冷清的場面。這與原有議事平臺的硬件改造密不可分。

朝陽區青年惠夢藝術服務促進中心負責人李秋雪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為原有議事廳空間增加了無障礙坡道、室外遮陽設施、室外可移動座椅等設施之后,社區居民來議事廳的頻率提高了不少。北京商報記者觀察道,議事廳小院里,廢舊輪胎裝飾著籬笆,幾位居民正圍在木白相間的桌子邊,舉辦茶話會。

據花家地西里社區黨委書記李小玲介紹,在此基礎上,花家地西里社區趁熱打鐵,組織開展了社區議事協商活動多次,借機高效破解了轄區內居民關心的大量熱點、難點問題,在強化了居民自治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

(記者陶鳳實習記者劉迪雅)

標簽: 居民自治 社區治理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