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新北川濕地公園,沒了孩子的父母們玩得“像孩子一般”。這是一場屬于失獨家庭的聚會,來參加的父母大都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他們是地震的幸存者,也是不幸者。十年來,喪子之痛在他們身上緩慢而持續地發酵,一部分父母重新生育或者領養了孩子,而另一部分父母,永遠失去了擁有一個孩子的機會。生命何其渺小,所幸亦何其強大,他們慢慢學會了自我安慰,并且自發地團結在一起,互相幫助,抱團取暖。野瞳/攝
聚會是失獨微信群友自發組織的,共同的命運將他們漸漸聯系到一起。這次來的70幾個父母,大都來自綿陽和北川。群友們約定每月的第二個周末聚在一起,吃飯、唱歌、跳舞,這樣的活動已經持續了兩年。
李濤(中)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聚會,到達聚會的農家樂后,她略顯緊張地跟群友打招呼。在座的七十多個人里面,李濤只認識帶她來這里的馬英(右)。輪到做自我介紹時,她小心地站起來:“嗯…我是老北川的,因為地震娃兒不在了。”說到“娃兒不在了”幾個字時,她的語速飛快地略過了,幾乎聽不清。“第一次參加這個聚會,我感到非常地開心!謝謝!”她后面這句話說得大聲而激動,臉上掛著笑。
每年的5月是李濤最難熬的月份。2006年5月,李濤的丈夫因鼻咽癌去世,兩年后,地震又帶走她14歲的女兒。丈夫去世前,一家人在老北川經營一家沙發廠,生活優渥。“當時經濟條件好,很多人勸我們再生一個,我們覺得一個女子就夠了,她一樣可以有出息,一樣可以給我們養老。”李濤說。
女兒生前是北川中學的學生。2011年5月,李濤收到女兒的遺體確認通知,隨后女兒被遷往北川中學舊址安葬。孑然一身的李濤也曾急切地盼望再要一個孩子。2009年,她在江油再婚,之后唯一的目標就是懷孕,每個月數著日子,計算自己的排卵期。“我想著,再生一個,至少以后可以有人記住這次地震,有人繼續去給我女兒上香,悼念他們,我會給他講,我女兒至少曾經來過這個世界上。”然而從2013到2014年,她懷孕兩次,都無緣無故地流掉了,“一上廁所,那個東西就滑下來了。”
2016年,李濤的第二任丈夫又因車禍去世,心灰意冷的她去年返回新北川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以前去江油,就想離得遠點,不想看到北川想起那些傷心的事情,沒想到最后還是回到了這里。”如今,李濤一個人住在三室一廳的房子里,房子當時花了8萬元購買。106平米的房子一個人住,顯得格外冷清。
憑借多年的經商經驗,48歲的李濤在新縣城順利找到一份售貨員的工作。“以前我不愿意走出來,回北川后,我想到我女兒和她老爸原來都那么堅強,我也應該那樣。”售貨員工作朝九晚九,工作之外,李濤沒有娛樂活動,在努力把生活填滿的同時,她也一直封閉著自己。
過去的9年,李濤堅持為女兒做一件事——用電腦掛上女兒的QQ,幫女兒種菜、偷菜。她還用女兒的QQ留言,也看女兒同學給她的留言,“希望她跟她同學一同成長,其他的趕不上,我就只種菜。”李濤每天精心計劃偷菜的時間,甚至半夜起來種菜偷菜,幫女兒把級別玩到了最高。后來這個游戲不火了,慢慢沒人玩了,她還堅持每天玩,一直到堅持到2017年。
十年了,提起女兒,李濤還是淚水縱橫。2006年,李濤的女兒因文藝成績突出,被綿陽藝校錄取,但父親去世,女兒決定留在北川中學念書陪伴母親。李濤至今耿耿于懷:“去了綿陽就不會遇上地震了。”頭幾年,李濤怎么也想不通,整夜失眠痛哭,“閉上眼睛就是女兒去世時舉手護頭的樣子”,甚至想過從北川老房子的5樓跳下去一了百了。
家里被李濤擦拭得一塵不染。女兒生前用過的電腦和吉他端正地擺在書房里,旁邊柜子里放著女兒的被單,“女兒身上干干凈凈的,被單一直沒有洗過,上面至少還有她的味道。”這些都是她在震后返回北川背出來的。
4月14日,李濤終于在好友馬英(右)的鼓勵下走出家門,參加失獨群友的聚會。之前9年,李濤穿的衣服只有黑色,去年起,她開始嘗試穿淺色的衣服。聚會這天,李濤特意穿了紅色大衣,配上白色珍珠襯衫,喇叭褲,黑色的小書包上掛了紅色配飾。“我現在只想努力,盡量把我的后半生過好,過得有尊嚴。”李濤總說自己是阿Q精神,暗示自己都過去了,“丈夫和女兒都在天上看著自己”,即便在談起地震忍不住流淚的時候,她的嘴角也總是努力上揚的。
一進陳川馬英的家里,最顯眼的是陽臺上擺放的6盆花,“能怎么辦呢,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太需要生命了,要養點活的。”陳川望著陽臺的花草說。他們的女兒和李濤女兒是同學,在地震時被砸中頭部遇難。當時陳川根本認不出女兒的遺體,最后是馬英通過穿著認出了孩子,“慘得不得了,我不敢照照片”。
地震后,馬英在臨時帳篷里躺了三個月,“眼睛直鼓鼓盯著帳篷頂,腦袋是瓜的”。2011年,夫婦倆搬到新北川,女兒遇難的6萬補償金,幾乎全部用在房子裝修上。“裝好一點,就像女兒陪著我們一樣,這是女兒拿命錢送給我們的。”馬英說。沒有孩子在,家里總是顯得冷冷清清的,即便是夫妻兩個人坐在一起,也時常是沉默地看著電視,或者各自刷手機。
地震后,在外務工的陳川連夜冒雨走了100多公里山路回北川。5月14日趕到北川中學時,他的腳已經腫到膝蓋,襪子嵌進肉里,完全失去知覺,自此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
陳川的病無法痊愈,只能靠藥物維持。常年的病痛折磨,讓他瘦成了皮包骨。大劑量的激素藥讓陳川變得脾氣暴躁,夫妻倆經常爆發口角。“有一次我把電視和冰箱全砸了,本來我們家就沒錢,但我真的控制不住情緒。”陳川說。
每天上工前,陳川會早起做飯。因為藥物和地震的打擊,他的記憶力嚴重衰退,馬英只能將做早飯的要點寫下來貼墻上。在工地做監工的陳川會隨身攜帶一部小相機,每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將白天拍的工作照片存進電腦里,“不然過兩天人家一問我根本不知道什么事。”
除了每個月政府補助的650元失獨補助金外,陳川慶幸現在還有體力外出做零工,一個月賺上2千來塊錢,支付自己的醫藥費。
妻子馬英身體也不好,她腰上有傷,無法外出工作。兩人的醫藥和檢查開銷對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比起身體上的病痛,馬英的精神狀況更讓人擔心。無法走出喪女之痛的她患有嚴重的焦慮癥和抑郁癥,精神一直徘徊在破裂邊緣。去年9月,馬英在綿陽跟失獨姐妹們聚會時,甚至突然暈倒,被送到醫院搶救。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中年喪子,別人就會說,不知道你這一家人做了什么壞事,斷子絕孫。”這種傳統的自卑觀念籠罩陳川多年。夫婦倆一度對外人非常排斥,也不參加親戚朋友聚會,“一堆人一起吃飯,有帶孩子的,有帶孫子的。”
2016年7月,陳川夫婦第一次接觸北川的失獨群體,才慢慢開始跟外人接觸。現在每天晚飯后,失獨父母們會在群里邀約散步。小區后面是學校,多年來,夫婦倆都會刻意繞開學校走,生怕看見別人家孩子,甚至有時候明知道不該,還是會忍不住去比較,“那個孩子跟我孩子比起來差遠了,為什么是我孩子走了呢?”
和所有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樣,每年的清明節前后和5月12日,陳川和馬英都會返回老北川祭奠孩子。乘車前往老縣城的路上,馬英疲憊地閉上眼睛。除了節日來燒紙,他們很不愿回老北川,平時坐車經過這里,都盡量不往窗外看一眼。
夫婦倆在北川中學集體公墓為女兒燒紙,馬英回想起女兒再次淚流滿面,沉默了一路的陳川在火堆前默默地念著:“你跟妹妹(表妹)在這里一起都十年了。”
又是一年過去,公墓里的雜草冒出來不少,陳川彎腰拔去。他背后的土山包,就是曾經的北川中學所在地,許多孩子被永遠深埋在了這里。
祭奠完返家途中,馬英遇到了從綿陽趕來為女兒燒紙的失獨群群友高建明,兩人在街頭相擁而泣。“只有跟同命人在一起,我們才能相互理解、取暖。”馬英說。
女兒遇難后,夫婦倆也曾計劃再生育,但馬英因為身體不好,懷不上孩子。陳川提過領養,被馬英堅決地否定了。“我擔心孩子跟我們不親,我們倆身體又不好,沒錢,我擔心孩子長大了會怪我們沒有照顧好他。”馬英的擔心很多,夫妻倆常為此吵架。這兩年跟群友交往多了之后,兩人漸漸走了出來,夫妻關系緩和不少,幾乎不再吵架。“女兒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個完整和睦的家,再難我也會堅持下去。”馬英說。
平日不聚會的時候,失獨媽媽們習慣“躲起來”,柔姐就是其中一個。柔姐的兒子遇難時還有一個月就滿16歲了,正在北川中學上初三。2011年,柔姐用地震后政府賠償的6萬5千元購買了這套90多平米的房子。“當時這個房子是一個孤寡老人搖號中的,但他年紀太大爬不了6樓,我就跟他換了,等我老了,誰來跟我換呢?”柔姐說。
地震前,柔姐在北川老縣城經營一家美發店,“生意不愁,門面和住房也買了”。地震后為了排解痛苦,柔姐在藥廠找了份撿藥的工作,一個月只有800塊,“只要有事做,免得自己亂想”。去年工廠效益不好,48歲的柔姐被裁員。“一般四十五歲以上,就很難找到工作了。”她只能選擇呆在家里。家里的電視從早到晚開著,有時柔姐出門買菜,也索性不關。電視里正在放兩夫妻為了孩子的撫養權爭執不休的肥皂劇,柔姐立馬換了臺。她最喜歡看“打仗的”,最不喜歡看家長里短的家庭劇。
頻道調了一圈,沒有想看的電視,柔姐又站起來,在各個房間進進出出打掃衛生。沒有可打掃的地方了,她發現陽臺上晾的衣服干了,如釋重負地把它們取下來,又花了一個小時一顆一顆清理毛衣上的碎屑。
整理完衣服,柔姐又不知道該干點什么,嘆一口氣,躺回沙發上盯著電視。窗外正是人間四月天,花開得正好,溫度宜人。她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過會兒又醒來看一眼電視,又睡著。 這樣日復一日重復的生活,柔姐已經習慣了,“無聊也淡化了,就這么混過去。”
自責一直折磨著柔姐。地震那一年,兒子突然說要轉學,想轉到綿陽去讀書,“可能他有預感吧。”柔姐沒有同意,她覺得綿陽又遠,學費又貴,希望孩子留在身邊,還找了親戚勸兒子。兒子走后,柔姐陷入極度自責當中,“是我害了他”,她總是這么說。吵架時老公也總是怪她:“你把娃兒害死了。”她至今都沒有原諒自己。兒子的這幾張照片是柔姐從已成危房的家里翻出來的,并一直將它們壓在衣柜抽屜里的衣服最下面。
除了外出買菜,柔姐只在晚飯后出去“遛彎”。“總覺得別人看自己會恥笑,我就躲起來,離得遠遠的。”極端的時候,柔姐也想過一刀了結自己,或者看到路上疾馳的車子一頭撞上去。后來想想像自己這樣能從地震中出來也是命。柔姐說地震對她的性格改變了很多,“我現在啥都無所謂了,人這一輩子真沒意思,過一天算一天。”如果非要說沒變的東西,“我的命沒變,只有命還在。”
在再生育問題上,柔姐跟丈夫產生了分歧,柔姐想生,但丈夫覺得年紀大了,再養小孩壓力太大,兩個人各不相讓,最終離婚。之后,柔姐一直一個人生活,期間也有人介紹對象,但都性格不合沒有正式相處,慢慢自己也就接受了獨身。2017年年底,柔姐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但她從沒想過和男朋友結婚,“以后萬一他對我不好呢,又是麻煩。年紀大了,經不起再折騰了。”而且,她也不希望用婚姻來捆住對方為自己負責。
去年3月,柔姐加入失獨群,看到這么多跟自己一樣情況的人,她終于覺得不再羞恥。最近,她跟男朋友在縣城外弄了一小塊地種蔬菜,算是一點“寄托”。“自己快樂一點,兒子在天堂也安心一點。”只要不去觸碰傷心事,日子尚且還可以這樣過下去。
4月14日,柔姐(中)來到失獨聚會場地,按照慣例,每一個參加的失獨父母都會先按手印簽到。李濤(右)曾經很害怕參加這樣的聚會,“不知道聚會是什么狀態,怕大家坐在一起說過去,怕在外人面前哭,怕被人同情。”但活動現場的歡樂很快讓她的擔心煙消云散了。
午飯開始前,大家會在大廳里跳會兒交誼舞,平日里經過廣場舞人群都不駐足的柔姐這一天顯得格外“放得開”。“如果要說快樂,就是跟友友在一起的時候。”在問到十年來什么時候最快樂時,他們這樣回答。
跳舞告一段落后,是唱歌環節。“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難有所解,情有所系,安度余生”,陳川夫婦拿著歌詞與群友一起唱“失獨者之歌”。十年來,他們經歷了痛苦、抑郁、再生育失敗、逃避度日,當從過去的泥潭里緩慢抬起頭來時,又赫然發現,病痛和老無所依的劍正懸掛在頭上。對于未來,他們有共同且唯一的期待:“希望政府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專為失獨老人而設的養老院,我們還能在一起,互相幫助,互相理解。希望看病住院可以二次報銷,不用看不起病。”
聚會是這群失獨父母們取暖的唯一方式。這群看起來快樂的人,從幾十公里外趕來,跟同命人聚在一起,不談過去,不談后代,不談未來,“至少這一天,我們是快樂的。”十年來總是在夜晚咬噬內心的痛苦被壓制,被掩蓋,被以擺上臺面的形式遺忘著。他們因為這種不言說的默契感到得到了安慰,心里異常地平靜,覺得每個人都親切地像親人,甚至比親人更親。
午餐結束,李濤和馬英跟幾名群友來到一家茶館,一名來自北川的失獨父親抱著在孩子去世后養的寵物狗,興奮地說起養它們的好處。
4月的聚會接近尾聲,群友們在濕地公園合影留念,兩只被失獨父母們稱為“女兒、兒子”的寵物狗突然闖入鏡頭。北川失獨群里,很多地震失獨父母,是在近一兩年才慢慢把自己拖出泥潭的。還有一部分,至今都走不出來。在大地震面前,十年遠不是終點。受災最嚴重的北川在短短兩年就完成了物質重建,但對他們精神的關注和幫扶,可能需要更長更長的時間。
標簽: 汶川地震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數量多達幾百件甚至幾千件,搶注閑置、待價而沽惡意搶注囤積商標成一些企業生財之道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將從嚴審查、堅決遏制和打擊商標非正
2018-12-24 08:37
中新網12月21日電 12月20日,中關村在線2018年度科技大會暨產品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作為行業領先的科技互聯網媒體,這是中關村在線第十一
2018-12-21 10:19
據新華社報道,安徽省公安廳近日發布的《安徽省公安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39項措施》第11條規定,國內居民忘記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可以在具備
2018-12-21 09:02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中國經濟數字化變革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機構面對變革將何去何從?在此間
2018-12-21 08:46
中新網深圳12月20日電 (陳文 任冠元 蔣磊)深圳福田警方12月20日通報稱,深圳福田警方日前打掉財富中國非法集資平臺,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
2018-12-21 08:46
主題為新經濟·新電商·新零售的2018世界電子商務大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
2018-12-21 08:43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趙建華)新修改的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對居民、非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
2018-12-21 08:39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為保障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健康發展,協調解決5G基站與衛星地球站等其他無線電臺(站)的干擾問
2018-12-21 08:39
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進氣投產,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楊迪 攝中新網銀川12月20日(于翔 楊迪)12月20日,西氣東輸的窗
2018-12-21 08:36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高亢)記者20日從中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獲悉,近期成立的國內首家全球代碼發行機構——統一二維碼標識注冊管理中
2018-12-21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