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圖片 > 正文

今年極端天氣頻頻造訪 為什么會發生跟往年偏差比較大的極端天氣狀況?

時間:2021-05-28 16:36:36    來源:央視新聞    

今年以來極端天氣頻頻造訪我國。尤其是進入到四月中旬以來,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多次來襲,分別位于長江下游和中游的蘇州和武漢,還在同一天里出現了龍卷風。

今年的大風天氣是比以往多嗎?

和往年比,今年天氣有異常嗎?

針對突然來臨的極端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我們有沒有辦法實施監測預警?

如果碰到這種極端大風,我們怎么防、怎么躲?哪些人群要特別小心?

沙塵暴、極寒天氣、龍卷風,自2021年冬春交接開始,這些我國公眾以前并不太熟悉的極端天氣接連發生,很多人更是切身感受到這些不速之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響。今年的氣候是出現異常了嗎?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說:“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氣候比較異常,一方面出現了頻繁的極端天氣;另一方面,有些氣候現象出現了快速轉換,像冬季在1月中旬以前非常寒冷,但1月中旬以后快速增溫,導致整個冬季出現暖冬的現象。進入春季以后,沙塵天氣又成了主角,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原來沙塵天氣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但今年沙塵天氣的次數,跟2007年的狀況相當,進入到四五月份以后,強對流天氣又開始頻繁出現。”

其中5月10日,湖北省的強對流天氣對當地造成了重大的氣象災害,武漢出現了每秒44米風速、13到14級的雷暴大風,湖北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多公頃。4天以后,也就是5月14日,長江中下游兩個地方,蘇州和武漢又相繼出現了龍卷風。在武漢市蔡甸區遭到龍卷風襲擊的核心區域,不少家里房屋倒塌的村民,帶著行李匆忙逃出投奔親友。現場消防、城管等多支救援力量正在清除坍塌物,并通過生命探測儀和搜救犬,全力搜救被困人員。江蘇蘇州市在5月15日上午發布消息:經統計,吳江區龍卷風災害共造成4人遇難、19人輕傷、130人輕微傷。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5月14日,長江中下游出現了大范圍的雷雨強對流天氣,強對流天氣有弱也有強,大部分不那么極端,少部分是極端的。針對這次強對流天氣過程,中央氣象臺、地方氣象臺都很早發布了預警,但是針對龍卷個體而言,不可能提前很長時間給出精準的預報。”

龍卷風是強對流天氣里邊概率最小的一種,在我國也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天氣現象。強對流天氣其實是狂風、暴雨、雷電、冰雹,還有龍卷這一類天氣的一個集合體,它是發生在一種空氣劇烈的垂直對流運動的一個積雨云當中,這塊積雨云它在不同的位置上,會產生不同的天氣現象,所以說針對這樣垂直對流運動特別強烈的這個積雨云,它所產生的天氣就叫強對流天氣。我國是季風氣候,強對流天氣的位置常年都是按照季節逐漸從南向北推進,但是今年這一切卻發生了變化。

張濤說:“進入2月份之后,我們就開始關注強對流天氣在各個地方發生的可能性,一直都比較弱,但是進入到4月之后,尤其是4月下旬之后,強對流天氣來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時候,突然呈現暴發的態勢,就是在發生的頻次、強度、覆蓋面和廣度上都突然增加了,又異于常年,也就是說今年的強對流天氣是前期偏少、偏弱、偏北、偏晚,進入到4月下旬到5月之后,突然進入了偏多、偏強的態勢。”

為什么今年冬春會發生一系列跟往年偏差比較大的極端天氣狀況,它們的背后有沒有一個共同的主角呢?專家們捕捉到了這個角色。

周兵說:“今年到目前為止,大風似乎成為強對流天氣、沙塵天氣和寒潮冷空氣的主角,大風現象串聯了整個季節。今年沙塵暴的啟動者是風,強對流天氣、雷暴大風、龍卷風,它們的主角也是風,冬季的寒潮強冷空氣也是以偏北大風為主體,所以說似乎大風成了貫穿冬季到春季的一條主線。今年的風很活躍,中國氣象局專門針對大風進行了一些研討,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多的大風或者是大風造成的氣象災害等等。”

5月17日,中國氣象局研討部署了大風災害監測預警的服務工作。5月20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通知,針對近年來我國頻頻發生因大風導致的重大災害,要求進一步強化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

張濤說:“強對流天氣的特點就是風、雨、雷、電、冰雹,什么天氣都可能有,并且什么強度都可能是,就是說如果大部分強度比較弱,可能會警示度不夠,但是還有很少一部分強度可以非常的極端,極端的可能性到臨近分鐘級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預警,對于一部分信號強的,我們可以做到提前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甚至是小時級發布相對更精準一點的預警,但是這樣的預警的時效性要求非常高,這需要整個社會響應的效率和力度跟上,才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發生。”

相比于暴雨和水患來說,我們國家強對流天氣災害發生的總頻次和占比是偏少的,相應的研究和投入也是從近些年才開始加大力度。多普勒天氣雷達網能夠捕捉到中小尺度的強對流天氣系統,之后根據其演變規律,在將要受到影響的下游區域發生強對流天氣之前,能夠做出分鐘級到小時級這樣一個預警。我們國家是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布設多普勒天氣雷達網,到2010年逐漸完善,近年來,強對流天氣預報的水平大幅提升。相應地,同步應該跟預報水平大幅提升的還有整個社會的響應效率和力度,其中也包括公眾對災害天氣的認知和防范意識。中國氣象局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各級政府建立和完善基于強對流天氣預警的高危區域、行業、人群停工停業制度,建立健全高危用戶“點對點”臨近預警叫應制度。

在5月14日武漢遭遇龍卷風災害中,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最嚴重的是一片鋼結構工棚。大部分的廠房空間跨度比較大,結構上比較簡單,它對于極端大風的防護能力非常弱,氣象專家建議遇到強對流天氣預警的情況,這里不僅需要停工停業,還需要疏散工人遠離這些不安全建筑,進入鋼筋混凝土永久建筑的內部躲避。

最近頻繁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是不是意味著我國突然進入一個氣象災害年呢?

周兵說:“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如果真要說從哪一年開始,可能是從1998年前后,隨著全球變暖現象加劇,人們不斷認識到兩個實質,一個是全球變暖,一個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多發,所以說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現象。近些年,降水的強度明顯有增長的趨勢,氣候的格局也在悄悄變化。”

既然如此,那么應對這種變化,預警預防能力急需提升。

周兵說:“在適應氣候變化過程當中,我們預防極端事件的能力還要提高,氣象災害和極端事件頻繁發生,將來在某種程度上應急這種現象可能會成為常態化。”

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往往來得突然,讓受災人群措手不及,防不勝防,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雖然,像這樣的極端大風天氣很難做到預報,但是卻可以提前發出預警。要減少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一方面氣象部門要提高監測預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提升應急響應的速度,需要公眾對極端天氣有更強的防災和避災意識。尤其是一些高危區域、行業和人群,更需要建立起快速響應機制,提前建設避災設施,設置避災預案。另外,氣象專家也告訴我們今年北方地區的降水預計較往年偏多,容易造成局地的氣象災害,無論是農業還是城市防澇都要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不能夠麻痹大意。

標簽: 極端天氣 偏差 極端 天氣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