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傳統服飾不僅僅是回溯歷史 結構性重建方能融入當下生活

時間:2020-10-10 15:41: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近年來,我國傳統服飾在全球時尚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根植于中華民族禮儀和文化土壤的中國傳統服飾元素,與現代設計和剪裁工藝相結合,所呈現出的帶有中國文化氣質的精美服飾,成為人們爭相追捧的對象,越來越多的中國風服飾出現在生活著裝和世界頂級秀場舞臺上。

“潮流”遇上“傳統”

回望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歷程,從純粹的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設計中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元素,轉換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挫折。

曾幾何時,帶有民族元素的中國風服飾被視為粗制濫造和所謂“鄉村審美”的代名詞。進入21世紀,經過幾代中國設計師的努力,中國傳統服飾以全新面孔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今日的國風服飾,引領著新時代審美取向,讓國人展現出一種既活在現代化當下又回歸民族本真的生活態度。

國風文化流行,隨之誕生了眾多本土“國潮”品牌。“國潮”是由新國貨崛起帶來的新興消費趨勢,包含服飾、化妝品、食品、飲品、文創等多個行業。其共同特點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潮流熱點結合,以更具時尚感的產品吸引消費者。2018年,多個帶有中國元素的國產品牌躋身國際一線,與世界潮流接軌,這一年被認為是“國潮”元年。此后,有更多國產服飾品牌努力追趕“國潮”熱浪,希望成為時尚領域的弄潮兒。

“國潮”風尚波濤洶涌,在全方位融入國人生活的同時,或許更應思考在兼顧潮流輪回和自身品牌專業性中,如何持續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日常時尚與國際舞臺

在當代年輕人眼中,穿著國風服裝不僅是一種情懷,而且是展示個性的標簽。隨著國風服飾美感和品質的提升,其高顏值的視覺效果和充滿東方智慧的靈感來源,獲得大眾好感,不斷占領消費市場。

根據知萌咨詢機構2019年發布的中國消費趨勢報告,78.2%的消費者經常購買國貨,且不少消費者認為國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有最新數據顯示,無論是在購買力還是在實際消費人群中,年輕人已經成為主力軍。年輕人是時尚新風的主要承載者,學習用年輕人的語言與世界溝通,成為眾多國潮品牌升級的重要方向。

國風服飾不僅有“國潮”日常裝,還有體現設計師獨特理念的高級定制。高級感是秀場上國風禮服的特征之一,精致的做工、華麗的裝飾、傳統制作工藝的挖掘,無處不體現設計制作的用心。

結構性重建方能融入當下生活

國風服飾起初良莠不齊,不少只是用中國服飾的符號化元素進行拼貼嫁接,如簡單將傳統青花瓷紋飾平移到旗袍上、西式結構禮服上嫁接中式盤扣、東北民間大花面料走上紅毯等,簡單生硬的拼湊無法體現傳統文化內涵,結果只能成為浮夸的暫時性存在。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服飾研究不斷深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服飾不再僅僅停留于想象中。古人留下的壁畫、陶俑人物和古籍文獻等,含有大量的服飾信息。對這些信息加以考證研究,對國風服飾發展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比較典型的是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所在考古資料支撐下,對傳統服飾裝飾進行了深入研究,并與專業服裝學院合作,把傳統文化研究成果以實物形式再現并應用于生活中。

中國服裝設計在世界范圍內話語權的建立,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哺育和滋養。只有深入研究中華文化,將中式美學、哲學精髓注入國風服飾中,才能使國風服裝擁有長久的生命力,發揮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中華文明沉淀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對東方乃至世界文明進程都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今,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人對傳統服飾文化有了重新認識和更多自信,國風服飾在當代煥發新顏。衣冠承中華之禮,載傳統文化之精益。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當然,正如每個民族的文字語言一樣,只有不斷地使用和書寫,才不會被遺忘,同樣中國傳統服飾也需要被一代代中國人穿著和使用才能傳承下來。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如今使用的現代漢字,中間經歷過多次演變,從繁到簡不斷更新,最終簡體字以全新的面貌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國傳統服飾要融入當代生活,也需要展現全新面貌,進行結構性重建。

標簽: 傳統服飾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