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燈光公共藝術,塑造城市夜空的文化語境

時間:2021-09-17 01:17:17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燈光公共藝術,塑造城市夜空的文化語境(圖)

  天津日報記者 胡春萌

  前不久,一條穿過天津夜空的激光通道,自天津廣播電視塔270米處發射,這條綠色的“光路”在十數公里之外清晰可見,與城市的另一端緊密相連。這一種獨特的場景,將公共藝術作品與城市地標結合,正是今年河西區西岸藝術節期間,特別推出的燈光秀作品《光──LIGHT》,該作品特邀天津美術學院曲健雄教授設計完成。

  公共藝術近幾年在國內發展迅猛,衍生出了豐富的形式,如今隨著國內科技水平和城市的發展,夜間城市經濟文化生活活力增強,一個新的領域“燈光公共藝術”活躍起來,大型燈光藝術節、燈光藝術季以及光影藝術季正在逐漸成為城市夜間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那么,燈光秀作品《光──LIGHT》的設計初衷是什么?燈光公共藝術有著怎樣的發展方向?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有著哪些聯系?記著對曲健雄教授進行了采訪。

  ◆ 一條綠色激光

  是這樣劃破夜空的

  近幾年國內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燈光藝術作品,但是用激光作為媒介塑造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不多,《光──LIGHT》燈光秀的誕生是具有實驗性和突破性的。燈光秀一共經歷了五次實驗,于時間維度及空間維度上進行不斷的實踐及打磨,才最終揭開了神秘面紗。曲健雄教授說:“如何在時間維度上呈現從‘點’及‘線’的把控?是一直繞不開的問題。”

  時間維度上“點”的特征寓意即時性,如何保證激光在任意夜間時間段都保持著最佳的呈現效果?從觀者的角度,如何將觀者的注意力從持續性長的事件及作品上轉移到瞬間、短暫的作品中,同樣也是一個難題,這對于激光從亮度、距離、方向和最終的表達形式都是一個考驗。時間維度上“線”的特征寓意“伸縮性”,作品所選取的時間段及作品本身的時間長短,從側面同樣影響著作品的傳播力,從展示到接收再到解讀,受極簡主義影響的作品后面所承載的語境,對大眾的智識分享都是一個問題。

  進一步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上,面臨的空間維度的難點也很多,并更加具體地影響著作品最終呈現的效果。無論是不同時間段空氣中的濕度、空氣的質量、瞬息萬變的天氣及天塔的高度,都會對激光亮度的呈現有較大影響。例如天塔270多米的高度,對于激光本身瓦數、方向、顏色、粗細要求很具體。

  激光──激輻射光擴大體(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后,人類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激光的原理早在 1916年已被著名的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現,但此次作品所需的激光設備在之前沒有任何參考的案例和數據,在單邊激光范圍實現20公里的基礎上,于270多米的高空進行實驗本身就是一個難題。之前國內沒有用過如此規格的機器,所以從技術角度來說實現起來比較困難是很正常的,在前幾次的實驗當中激光的瓦數始終被困擾,技術人員不止一次提出是否能改變激光的角度,哪怕向上傾斜10度,都能更好地保證在塔下觀看的效果,但曲健雄始終堅持著水平線的呈現方式,堅信最終效果定能實現,要“相信科學的力量”。從作品空間維度上,物理空間的角度來說,直線是與主導軸線水平的一個參照面,這樣所有重力都指向了一個理想的地平點,橫向激光的方向正如建筑的方向,向上和向下,克服了重力,也就是反重力,是一個零重力的極端立場。在之后的實驗過程當中,曲健雄開始介入研究激光的具體參數,并收集空氣質量的相關數據。最終《光──LIGHT》作品于7月31日晚8點45分在天津天塔成功展示。

  當日一位于水上公園跳舞的長者對該作品評價:“猶如一道未知的力量跨越了天津的夜空。”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館長貝亞特·艾芬沙德看到《光—LIGHT》作品后在《愛天塔》公眾號下留言:“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項目,為建立新的聯系,尤其是東西方哲學之間的聯系開辟了道路。只要我們的目標是找到這兩種不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之間的聯系,我們就有聯系。”正如天津美術館館長馬馳所說“并所不同的是,如果你不喜歡它,它可以迅速消失,不留下一絲痕跡。但是如果你還想看見些什么,也許就這么一抬頭,它就來了”。

  ◆ 面對新的環境

  公共藝術為何與何為

  從上世紀初開始,博物館、藝術中心對藝術創作不再進行邊界的限制,當代藝術家開始有意識地去探索如何將作品融入室外的公共空間。隨著本世紀初數字技術進入藝術創作領域,不僅豐富了藝術創作的表現語言,同時也為藝術創作邊界的擴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正是由于數字技術的介入,視覺藝術也已經不再完全依賴實體材料作為自身的載體。探索實體與數字媒介之間的邊界,也成為了一種新維度中的藝術創作目的。

  在曲健雄看來,公共藝術作品與博物館及展覽館作品的區別,在藝術呈現上不僅是一種單純二維平面的區別,最大的區別即是走出了博物館及畫廊藝術中心,與社會景觀、大自然和人們所處的公共領域融為一體。更多的是為了在多維度社會空間的語境中,可以將新的解讀帶給不同環境中的各個群體。所以對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家來說,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先要明白作品的呈現只是作品完成的一部分,而作品的寓意也會隨著不同環境中的呈現而隨之變化。所以公共藝術是一個多元性與廣闊包容性的跨越的視覺藝術,從角度、光線、場景、人物、時間、都會有一個新的變化。《光──LIGHT》作品不是具象平面和藝術故事性的直接呈現,更多的是以當下天津天塔的特殊視角為出發點,與在城市夜空下與它相遇人的自我感知的總和。

  公共藝術作品的出現還引發了新的討論,藝術作品是應該注重“體驗感”還是“教育性”?公共藝術作品是注重“藝術性”還是“設計感”?諸多問題對于藝術家來說都應該去探究。

  在當下,由于疫情的影響,無論是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藝術機構,藝術家創作及展覽展示的方式都發生了改變,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傳播逐漸成為了新的展覽傳播方式,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更成為了核心的力量,“云端美術館”“線上直播平臺”給予了觀者新的觀展體驗。基于這個背景從“公共性”的角度來看《光──LIGHT》作品,從解釋權的方向來說,更多地架構了精英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大眾的參與最后一定有一個很大的文化上的反省!當代藝術的藝術家不是以藝術作為目的,而是借以藝術作品呼吁人對景觀的重視!同時指向社會環保文化等這些問題,希望對人類整個生命情操與環境作更大的提高,這個時候藝術家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哲學家、社會運動者,藝術只是一個表象的手段而已,可能引起困惑,但引發的思考性是最高的,當代藝術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人類新藝術行為!

  ◆ 燈光公共藝術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光藝術從哪里來,可以從構成主義以及包豪斯說起,曲健雄教授介紹:上世紀 20 年代左右,利用光來創作的第一件藝術作品誕生了。構成主義雕塑家 Gabori 創作的作品《機動構成》使用了電動馬達來抖動鐵棒,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光作為材料, 但是提供了一種動態以及視聽的方式,經過光和視覺成像之間的關系來創作。

  燈光藝術的奠基人 Laszlo Moholy Nagy 對光藝術的重視為光藝術今后的發展形成了鋪墊。做攝影實驗的經歷讓他關注到光這種材料將不可逆轉地成為當代藝術媒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光藝術的首次形成是出現于上世紀 30 年代,聚光燈以及不斷轉動的金屬盤作為材料,通過不斷變幻的影以及多變的反射對空間進行著變化。

  而在上世紀 60 年代,光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處于光藝術創作的井噴期,由于燈光科技的發展,變幻多元的燈光作為光藝術作品的媒介,使得這一領域充滿了新活力。例如丹·弗萊文的燈光創作便十分出名,因為經過他創作的燈具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再僅僅局限于商用,還獲得了藝術色彩。20 世紀 7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給當代藝術創造了更美好的環境與土壤,Irwin 也是在這時期使用熒光燈材料,通過熒光的不同屬性來影響環境氛圍。20 世紀 80年代,隨著新媒體藝術興起,出現了燈光互動裝置藝術。燈光互動裝置藝術通過不斷的發展創新已經在當今成為了單獨的一種藝術流派。后至 20 世紀 90 年代,芯片技術以及照明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尤其在公共藝術中,光元素在其中向公眾貢獻了新的體驗,對城市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光藝術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給公眾帶來了創新性的生活方式。到了21 世紀后,公共藝術更是發生了與時俱進的變化與革新,科技與藝術的逐步融合,無論是運用自然光還是燈光作為媒介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都改變了觀者的視覺習慣,影響了人們對待藝術作品以及周圍環境空間的看法與態度,甚至于讓觀眾沉浸于由“光”所營造的環境中,通過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全方位地使觀眾從不同的感官體驗上去享受藝術。

  例如奧拉維爾·埃利亞松運用光影元素在中國的最大規模個展,在紅磚美術館亮相的《道隱無名》,不得不驚嘆他著實是一個借助大自然的規律和力量發揮想象和創作的“玩家”。以及擅長改變空間的美國裝置藝術家 Robert Irwin,他經常在各種城市所特有的場地去創作藝術作品,通過干預城市公園、公共花園、博覽館以及私人房間等既有的建筑場地去改變空間場域、觀者的感官感受與時間感知。

  近幾年國內藝術家也創作了大量的燈光藝術作品,但是用激光作為媒介塑造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不多,目前此種創作方式主要以國外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為主。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實踐成為藝術家的主要課題,而燈光變化則是科技表達藝術的一項重要體現。“探究燈光的種類、光色溫、光位置以及與跨界多種元素的融合是發展當代燈光公共藝術的必經之路,同時也不能忽略其文本背后的中國特殊語境。”曲健雄說。

  ◆ 中國當代藝術

  探索東方情感與西方邏輯的融合

  這些年,曲健雄教授一直在進行中國當代藝術的探索,他多次表示,希望通過作品“讓大眾感覺到東方情感與西方邏輯的融合”。

  在他看來,東西方文化是兩大文脈,我們今天要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在自身的強大文脈上踏著歷史的巨浪,站在今人立場上,顛覆出一個革故鼎新觀念的力量。而普遍的“融合”,其“言說目的”更多是用“文化來造型”!最終是為了塑造出一個時代典范而工作。

  作品《光──LIHGT》的激光呈現“一”形,“一”很俏皮,不像“二”永遠是古典,跟“二”有關的東西是木訥的,比較穩定不愿意變化的,“一”比較浪漫華麗很多幻想!這個作品是讓公眾領會到,作為一個在場的詞語,整個思維的邏輯和認知的格局,是從現象深入到實在再到實在物,終極支點是試著去融合或揭示中西兩種思維方式,不只是把西方哲學史上“存在”是不動的“一”,或畢達格拉斯把數看成是“宇宙構造本身視為人類整理外部事物的一種方式”的歐洲的哲科思維邏輯融進來,同時也把三千五百年前伏羲“一畫開天”“生太極生兩儀變八卦‘一’生萬物”“大道至簡知行合一”等中國文化根性融進來,作品利用的媒體是作為藝術而出場而不再具有媒體的原創性。

  正因如此,個人語言才會轉軌到一個社會文化現場,被特定的語境意義所設定,因為意義在語言中,當代藝術一直應該這樣發展。

  從方法論角度來解讀:一根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激光線,作為一種符號以一種真實的在場的關系傳達了超越慣性思維的信息,并給觀者營造了一種震撼的視覺沖擊力。這道光使每一位觀者對當下的全球網絡數字化、新能源及科技時代的意義進行思考,高高在上的一道光,它屬于公眾,更屬于個人,因為每個人在心里都會有一道光,讓你不會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太萎靡,讓你還會總覺得會有那么一閃亮總會出現在你普通的日常。城市里車水馬龍,每個人行色匆匆,神態各異,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那么點電,有那么點光。“激光”以一種當代藝術的身份進入到當代社會,凝結的言說可能比傳統藝術顯得更加優雅直白,更強烈而富有挑戰性,因為它宣布了與文學圖解、小故事般情節描寫的訣別,從而在當代藝術的可視性這一命題里追索角逐!這種人類視覺與科學的心里寫照與新風格語言創造性的藝術表現力,正是視覺與科學相綜合的當代藝術新思潮。

  今天這種思潮已經擴展到公共環境空間里,并在當代藝術領域里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因素,體現出公共藝術家正在努力促進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媒體的發展,因為這是藝術創造必然的一種變革。

  在談到心里對當代藝術的“中國風格”有怎樣的輪廓時,曲健雄表示:首先應確立的一點,當代藝術是否定了以往的藝術秩序,而重組了新的藝術秩序。當代藝術風格化演變賦予了觀念差異即風格的特征,激發了藝術家的創新力,充分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媒體,并讓媒體視覺化,它的確開拓了當代藝術的視覺領域。在當代藝術領域里面探索時你會發現當代藝術是一種實驗,是一種對各種未知的探索。確立當代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其本身的目的!而更重視其創作的過程,和在創作過程中所突破的部分,最終讓藝術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方式。在當代藝術領域,藝術早已成為一個被媒體利用的觀念實體,很難再去用雕塑和繪畫的解讀方法來評判。

  在他看來,當代藝術今天在產業經濟和消費市場走向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時代,當代藝術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國家、種族和文化的界限,也超越了學科和藝術分類的界限,中國當代藝術已然成為國際當代藝術的一部分,因為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人類獲得了全球性的藝術行為方式,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中國的參與,以使人們看到當代藝術的全球性景觀。

標簽: 燈光 公共藝術 塑造 城市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