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山東:“傳承活力明顯增強”現象的背后

時間:2021-09-18 01:17: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山東:“傳承活力明顯增強”現象的背后

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文/圖

山東濟南的社火,是古代民間祭祀或節日迎神賽會的各種表演。人們為準確扮演形象而在臉部進行的彩繪,叫社火臉譜。侯氏社火臉譜源于清代中后期,與老濟南民俗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侯志新沒有專業從事這項技藝,他在鐵路系統上班,空閑時到校園、社區去展示。妻子李小蘭也給他幫忙,夫妻倆堅持在濟南趵突泉景區等地“擺攤”超過10年。

近幾年,山東各地非遺項目的傳承活力明顯增強,一方面得益于傳承人、志愿者等相關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覺醒。

濰坊青州市非遺傳承現場

保護生態,建一個“世外桃源”

過去5年,山東將非遺及其得以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持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到過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鄉村的人,多會對農家院墻上的彩繪印象深刻。這些彩繪有的是表現村莊的風土人情,有的是倡導村民要敬老愛老。簡潔明了的文字配上生動的圖畫,讓人耳目一新。很多人想不到,就是這一幅幅看似簡單的墻體彩繪,卻在濰坊青州市為上萬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

青州是非遺項目農民畫之鄉。2014年以來,當地大力發展農民畫產業,從業人員已增至3萬多人,骨干創作力量約有700人。這些以鄉土文化人才為主的農民畫創作團隊,如今非常忙碌。很多村莊為此成立了農民畫合作社,批量承接與農民畫產業相關的商業訂單。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權文松表示,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的總體建設目標是“見人見物見生活”。10年來,濰坊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傳承體系、豐富民眾及游客的觀賞內容、打造多部門聯動的保護模式,如今已初步實現了保護區內的非遺生態整體塑造。未來,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強化“非遺+生活”的思路,力爭探索出新時代非遺融入當下生活的可復制經驗。

作為非遺區域整體保護的探索舉措,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應當尊重當地居民意愿,保護當地居民權益,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保持重點區域和重要場所的歷史風貌。

今年6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山東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明確提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應當開展非遺代表性項目存續狀況評測和保護績效評估,制定落實分類保護政策措施,優先保護急需保護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提高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實踐能力,弘揚當代價值,促進發展振興。

傳播普及,做一篇融合文章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非遺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構建非遺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出版非遺通識教育讀本。

近年來,濟南市商河縣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列校本課程、編專門教材、入學生課堂,舉辦少兒非遺傳承展演,讓古老藝術在校園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從幼兒園、中小學到職業中專,全縣80多所學校組建起136支非遺傳承隊伍,累計培訓學員10萬余人。

通過舉辦全縣鼓子秧歌匯演、花博會農博會駐演、鼓子秧歌擂臺賽、非遺傳承展演等活動,以及創新編排鼓子秧歌廣場舞及健身操等形式,商河縣將非遺傳承延伸到青壯年、中老年、婦女群體,拓展到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民間舞蹈成為全縣人民文娛健身的首選方式。

濱州市惠民縣支持鼓勵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級傳承經費,全部足額發放到位;將惠民演出和非遺保護相結合,讓送戲下鄉資金與非遺傳承融合,全縣非遺項目每年送戲下鄉演出300場以上,既解決了傳承人生存問題,又促進了保護傳承接續發展。

同時,惠民縣文化和旅游局還促進非遺資源與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以時間為軸、節慶為點,連年組織元旦民間藝術(鼓子秧歌)匯演、非遺過大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消夏廣場文化活動等獨具惠民特色的大型主題活動,讓非遺文化資源生動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以非遺帶流量、以非遺帶熱度,建成魏集、胡集、麻店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鎮,非遺傳承發展的環境明顯改善,多姿多彩的非遺活動正在成為惠民扮靚美好生活的亮麗風景。

合理利用,畫一幅“時尚油畫”

近年來,山東各地在有效保護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特別是聚焦當下消費者審美需求,對非遺項目進行創造性轉化,取得積極成效。

今年起,山東建立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退出機制,出現“采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資格的”“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累計兩次評估不合格的”“違反法律法規或者違背社會公德,造成重大不良社會影響的”等行為,經核實后將取消其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資格。

有懲有獎,才能共同推動傳承活力的增強。

泰安肥城市是“中國佛桃之鄉”“中國桃文化之鄉”和“中國桃木雕刻之鄉”。2006年“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山東第一批非遺名錄,2018年“肥城桃木雕刻技藝”被列入泰安市級非遺名錄。近年來,肥城市把非遺助力扶貧作為推進文化精準扶貧重要抓手,尤其是桃木雕刻這一民間傳統技藝,通過創新開發旅游商品方式,形成以“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為模式、“小規模、大群體”為特征的特色旅游商品集群產業,探索出一條以桃木雕刻傳承帶動貧困人員創業就業的新路子。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非遺研究所所長郭學東表示,非遺活起來,要抓住“兩個關鍵”:一是關鍵人群,二是關鍵內容。所謂關鍵人群,就是搞清楚誰會是非遺的消費人群,誰會對非遺感興趣;所謂關鍵內容,是對項目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結合現代審美進行改造,有的傳承人總是犟脾氣,把自己的“不懂市場”“不會創新”說成“堅守本真”。

郭學東認為,一切圍繞消費者的需求做文章,這是非遺活起來的秘訣。他建議相關部門要鼓勵企業、傳承人大膽探索,用市場成效檢驗傳承成效。市場反響熱烈的,就得給予榮譽、支持;市場反響差勁的,就要從補助名單中刪除。傳承人自己不努力,光靠政府在前邊拿糖塊哄著、在后邊拿鞭子趕著,非遺項目肯定沒有未來,更不可能活起來。

標簽: 山東 傳承 活力 明顯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