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民歌里的黃河故事

時間:2021-09-20 18:31:17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民歌里的黃河故事(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國聲音,讓這些歷久彌新的旋律在耳畔長久回蕩

黃河流域,是華夏先祖繁衍生息的搖籃。翻開厚重的歷史畫卷,黃河流域曾出現眾多的音樂體裁和經典曲目,記錄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詩經》的詩歌唱誦,漢樂府歌謠、相和歌,唐代大曲,宋時的諸宮調與元雜劇,明清時期的鼓詞彈唱以及梆子腔等,絕大部分是在黃河流域孕育形成的。

為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守好寶貴遺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我們在青海省推出了“2021黃河民歌集”活動,意在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活動注重文旅結合,以黃河沿線民歌文化為核心,將文旅成果轉化為創新項目。通過舉辦惠民演出吸引群眾和游客,擴大文化影響力,提升社會效益;演出形式新穎,現場有學者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帶入式地引領觀眾聽賞沿黃民歌,在享受音樂美的同時還獲得了知識,也培養了觀眾群。參演者有民間歌手、職業歌手,還有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學生等,他們把原生民歌、改編民歌、編創民歌和創作歌曲獻給觀眾,受到歡迎。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用音樂講好黃河故事,讓我們充分看到它的可持續性,也讓我們踏尋民歌發展的歷史足跡,從文化變遷的視角展望未來。在此過程中,我們希望民間、高校、政府形成聯動機制,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下,挖掘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資源,結合學術智慧和成果,將祖先留存下來的音樂文化轉化為音樂藝術生產力,轉化為教材,轉化為可以聽賞的活態呈現。接下來,我們還準備將演唱曲目細分為原生型、改編型、編創型、創作型4類,這項工程離不開作曲家們的廣泛參與。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國聲音,讓這些歷久彌新的旋律在耳畔長久回蕩。(張天彤)

(作者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人民日報記者劉成友采訪整理)

標簽: 民歌 黃河 故事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