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專業劇場到社區舞臺,這支文藝“輕騎兵”年演出五百余場

時間:2021-09-20 21:46:36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第二屆上海滬劇展演月”推出百場演出深入“五個新城”(引題)

從專業劇場到社區舞臺,這支文藝“輕騎兵”年演出五百余場(主題)

文匯報記者 童薇菁

作為本鄉本土的劇種,滬劇,在上海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上海民營滬劇團體的數量高居各個劇種之首,遍布民間的各類滬劇團、滬劇社和滬劇表演隊總數逼近1000個?!皽麆〉陌l展,民營院團功不可沒?!睍L韋芝說,今天,民營滬劇團演出多達每年500場,是一支遍布城郊,深入舞臺、基層和社區的文藝“輕騎兵”。

為助推民營院團創新發展,豐富“五個新城”文化活動,“第二屆上海滬劇展演月”將從今天拉開帷幕,來自10家上海民營滬劇團的19部精品劇目,將在近兩個月集中演出超過100場,把滬劇文化送到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和南匯及遠郊地區市民觀眾的“家門口”。

“我們不滿足于唱老戲,觀眾也不愿意一直聽老戲”

“從專業劇場到社區舞臺,都有我們的身影。”近兩年,文慧滬劇團不僅精心打磨出原創滬劇《早春》,入選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創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季”。同時,劇團也在松江、嘉定、南匯、崇明多地開啟駐場演出,每天三場連演,觀眾仍然絡繹不絕?!拔覀儨麆⊙輪T開出抖音號,粉絲都有好幾萬呢。”團長王慧莉無不自豪地說。

“題材好、表演好、制作好”,展演評委、知名編劇余雍和用三個“好”字為民營滬劇團的表現“點贊”,他認為,滬劇要成為全國的大劇種,首先要做的就是積累精品劇目,培養觀眾的認同感。從“草臺班子”紛紛向“準專業劇團”靠攏的民營滬劇團,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創作水準飛躍式發展,令人刮目相看。經典老戲之外,滬劇舞臺多了一批當代新戲的注入,《早春》《飛越七號橋》《石榴紅了》等一批取材本鄉本土、真人真事的創作,飽含著對上海歷史與人文的深情。

“我們不滿足于唱老戲,觀眾也不愿意一直聽老戲?!鼻谠窚麆F團長王勤說。劇團創立20多年來,始終堅持做現實主義題材。《石榴紅了》講述奉賢公交車票務員湯曉紅用六年真情守候,換來植物人丈夫蘇醒的動人故事?!坝^眾特別喜歡,他們和我們演員一起又哭又笑。”王勤深感“題目選對了”,首演時,來看戲的湯曉紅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舞臺,與王勤緊緊相擁。

一個個“民字號”的滬劇劇團,把愛好做成了事業

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連續兩年推出“滬劇月”,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促進人才資源流動,創造更多市場條件,幫助滬劇“出人出戲”。新東苑滬劇團全新打造的《飛越七號橋》,經過展演多輪孵化,內容更加飽滿,劇目更加精湛。故事立足七寶鎮與“七號橋”碉堡的史料,為上海紅色歷史譜寫了一出英雄贊歌,一經推向市場,深受觀眾喜愛。

民營滬劇團的創作激情高漲,現在不僅市場做起來了,更多了當家人的主動參與,把“民字號”的滬劇劇團從一個愛好做成了一份事業,“我們發現,滬劇藝術原來在民間扎根那么深,藏了那么多的團隊與人才。”韋芝說。有著15年歷史的上海青浦鶴音藝術團,為求創新不斷提高演出質量,從一臺臺小戲開始成長,如今具有打造綜合節目的實力;扎根閔行的民樂滬劇團,自2016年起每年創作上演一臺原創滬劇大戲,其題材都取之于閔行發生的真人真事。民樂滬劇團每年演出200場,觀眾達六萬人次……“百姓事,百姓編,優秀作品獻百姓”,它們,以鮮活的姿態,成為傳承本土方言戲曲的一支支“排頭兵”。

本屆滬劇月開幕演出將由多家民營滬劇團的“臺柱子”聯袂攜手呈現,充分展示上海民營滬劇團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的風格特色、藝術水準。文慧滬劇團團長王慧莉與楊音聯袂呈現《早春》、新東苑滬劇團團長沈慧琴表演《飛越七號橋》、勤苑滬劇團團長王勤帶來《銀杏樹下》、彩芳滬劇團團長孫彩芳帶來《江姐》、紫華滬劇團演出《紅燈記》以及新虹民樂滬劇團演出《回望》等。

標簽: 輕騎兵 百余 五百 演出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