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行走的樹(有聲朗讀)

時間:2021-09-21 03:01:14    來源:中工網    

行走的樹

作者:汪    璟

朗讀:何一航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像樹,能夠以“年輪”這樣隱晦而深刻的方式記錄下過往的流年;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什么像樹,將“不忘初心”與“面向陽光”完美詮釋……白天,它的枝干向著陽光生長,拼搏;夜晚,它的根系向著泥土扎得更深。因此,沒有什么能夠撼動樹木與土地親密的接觸,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止樹木拼命向上,不甘平庸。我愿意做一棵樹,不停行走的樹,根在知識的廣袤土地上堅韌,枝干在事業的長空里飛揚。用閱讀與工作融合成一條斑斕的紐帶,將文字與勞動緊系,讓漂泊與安樂共存。

關于閱讀,古人留下很多名言警句,然而,我始終不相信:書中會有黃金屋和顏如玉,我所相信的是:即便未能位高權重,書籍帶給人的終是內心的平和與胸懷的豁達。在歷史的長廊里,書籍跨越了時間的阻隔,穿越一個又一個四季的輪回,將前人的璀璨思想無限傳承;在偌大的世界,書籍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讓我們走出原有的“小圈子”,看到豐富多彩的生命華光。于是,我們嗅到了《平凡的世界》那個年代感情的青澀味道,我們也看到了《追風箏的人》中孩子們無邪的笑臉。在那些外出離家輾轉反側的夜,以及埋沒于繁瑣工作中疲累的白天,我們的精神世界始終不孤獨。書籍,如同一雙溫柔的手,揉碎了煩惱和壓力,讓我們眉頭舒展,內心溫暖。

除了小說以外,我還熱愛雜文集和勵志類書籍。雜文給了我心靈的支撐與寬慰,如同樹木的“根”。譬如柴靜的《看見》和白巖松的《白說》。是的,你我皆凡人,但凡人同樣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格局。不管是柴靜還是白巖松,在電視屏幕上,他們頭頂有光環,但是在生活中,他們也是滾滾洪流中行走的“樹”,他們也同樣有著需要面對的風雨和始終期許的陽光,我會為此感動。

記得柴靜的《看見》中寫到她初次隨著同事去做新疆地震的采訪,當腳步踏上那片土地的時候,還會隱隱感覺到土地的不安分,一股洪流在地下涌動著。那種害怕與緊張,以及與之同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無法用語言表達。讀到這里,我突然覺得這一切離我很近,雖然我沒有柴靜那樣的經歷,但是,那種為了工作而顛沛流離,為了崗位責任而“忘我”的感覺早已根植在我的記憶中,每次調動起來都會讓情感翻騰,都會五味雜陳。

這些年來,獨自一人,為了工作,不停行走,我告別了都市的繁華,錯過了很多與父母團聚的日子。愧疚有之,委屈有之,無奈也有之,而書籍則用它博大的胸懷擁抱著我,告訴我:“你不是獨活”,我的同行者可以是柴靜、白巖松,也可以是張曉波、龍應臺。我們都有著“樹”的蓬勃,也有著“樹”的隱忍——誰說靜默地專注于工作不是另一種轟轟烈烈?

勵志類書籍給了我拼搏的力量和生長的方向,如同璀璨的陽光。我讀《阿甘正傳》,學會了堅持不懈;我讀《喚醒心中的巨人》,感覺到生命的浪潮一次次拍打著心岸;我讀《把夢留住》,即便停留在荒蕪的野外,夢想卻能化作雄鷹,展翅高飛;我讀《把信送給加西亞》,在面對困難時更多地去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和理由……在這些書籍的推動下,我感覺到拔節生長的暢快,跨越了工作的低谷,讓這行走的“樹”開出爛漫的花,馨香一路。

人說“開卷有益”,而我除了愛“開卷”所帶來的“益處”,還愛“開卷”的過程。每當山野的風拍打著窗欞,每當月光灑落床前,每當小雨歡快地歌唱,每當結束與父母綿長的電話,我打開書籍,讓精神奔騰在全新的更加廣闊的世界;我放下手機,讓目光適應白紙黑字所形成的純凈的色調。這是一種享受,如同樹木擁抱肥沃的土壤,如同根系吮吸著天地精華、珍貴的給養。

如今,我,成為鐵建的一員,我感恩自己的工作,我愿意用盡全部力氣投入到這份事業中;我更加感謝閱讀,讓我擺正心態,讓我樂于奉獻,讓我懂得“誰的青春不奮斗”,讓我成為一棵行走的“樹”,孜孜不倦、熱情洋溢、面向陽光、不忘初心!

(中國鐵建職工e家)

標簽: 行走 走的 有聲 朗讀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