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四川保護非遺“抓手”多

時間:2021-09-21 06:31: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社會參與比重加大(引題)

​四川保護非遺“抓手”多(主題)

中國文化報駐四川記者  王雪娟

今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鞏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形成有利于保護傳承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9月7日,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傳統醫藥專業委員會、川茶專業委員會(簡稱“傳統醫藥專委會”)正式成立,非遺數字化專委會、川酒專委會等各專委會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受政策的激勵,四川非遺圈“社會參與”的比重正在加大,為老傳統注入新活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力量。

▲四川省開展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冷門絕學要有人做

成都中醫藥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長柳長華談到傳統醫藥專委會成立時說,四川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各方面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很高。1月27日,四川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成都召開,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出席并講話,要求加快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確保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造福全省人民。

致力于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多年,柳長華常被人問及“中醫(傳統醫藥)是文化嗎”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毫不遲疑:“中醫的生命觀、疾病觀、診療觀、養生觀等,均來源于中華民族根本的信仰,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上生長出來的文化形態。”

從現實情況來看,四川民族眾多,積累下來的民間非遺傳統醫藥資源在全國數一數二,這么大規模的活態傳統醫藥文化資源非常可貴。但在經年累月的調研走訪中,柳長華發現,很多傳統醫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實對項目的文化性、歷史性知之甚少。

如中醫的正骨跟西醫骨科完全不同。“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是中醫治療骨傷的重要思想,這種文化理念已經很少有人去宣講。成立專委會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傳統醫藥非遺項目傳承人對文化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保護傳承發展的作用。柳長華也曾接觸一個省級傳統醫藥非遺項目“熱灸”,老百姓來體驗治療后確實能解決問題,但項目傳承人卻不能清楚解釋其中的道理,導致人們覺得它神秘,甚至認為是不科學的。

“對民族文化不理解怎么能有自豪感、自信感?”柳長華認為,這些年的主流是用西方的思想方法來解釋中醫,但真正需要的是用民族本根的文化,用我們的思想、哲學和語言來解釋中醫。就這個層面而言,專委會任重而道遠。柳長華說,這是一種文化責任,要讓百姓知道,中醫不神秘,很實在。要幫助把這些精華說清楚,把文化傳承下來。

“冷門絕學要有人做。”柳長華表示,在未來的傳統醫藥保護上,專委會將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動員社會力量一起來關注、整合和幫助那些在民間一息尚存、需要搶救保護的民間傳統醫藥。

非遺數字化形成新活力

在計算機領域工作了30多年的四川川大智勝系統集成有限公司總經理左齊,最近正在適應自己的新身份——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和非遺數字化專委會籌備組負責人。

連月來,左齊所在的川大智勝作為發起單位,聯合多家相關企業共同開啟了非遺數字化專委會籌備工作。

古老的非遺和新興的計算機科技,看起來不搭,卻早已密不可分。“非遺數字化是非遺保護的必由之路。”左齊認為,要在傳承和保護上體現非遺的歷史文化內涵,非遺數字化既是現實需求,也是迫切需求。以記錄性保護為例,數字攝像機將傳承人和非遺項目信息記錄下來。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領域,每年舉辦的非遺購物節通過互聯網讓非遺與創新科技、與產業對接,也是運用了數字化的力量。說到搶救性保護,如VR、三維掃描、三維建模等更多新技術,將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做更深層次的數字化應用。

一段時間以來,作為非遺數字化專委會籌備組負責人,左齊和同事們發現,很多地方在非遺科技創新和數字化應用上還處于空白或剛起步。各地非遺發展的現狀更多的是各個傳承人、各個細分方向單兵作戰,缺少能把資源聚合、協同發展的平臺。“這里面有太多的空間可以有所作為。”左齊說,經過分析,他們認定,四川的非遺數字化專委會應該向平臺化構建、智能化應用體系搭建去發展,為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和非遺保護機構賦能。未來幾年內,將建立一個融合平臺,整合行業資源,全面提升四川非遺保護的數字化利用水平。

記者了解到,過去,非遺只有一些零散的信息化應用,主要是記錄性保護和檔案的電子化。未來,四川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將其上升為系統性數字化保護。兩年前,川大智勝已經與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合作建立了非遺大數據平臺,目前四川省級和國家級非遺材料的數字化歸集已基本完成。專委會成立后,還將搭建一個非遺工坊電商平臺,給四川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做好支撐。

非遺數字化專委會的成員并不都來自IT企業,而是能應用IT互聯網技術和手段,將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做得更好的企業。按照工作計劃,接下來專委會還將在促進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上做文章,比如,利用數字技術手段,促進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并推出一批具有鮮明四川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建設非遺特色智慧景區等。以籌備組成員成都西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例,其在鄉村打造的小酒館和文化走廊,是非遺的重要載體,也成了消費者和游客與非遺傳承人互動的交流平臺。

各美其美張揚非遺生命力

9月7日同時成立的還有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川茶專業委員會。成立之后,專委會將發揮橋梁作用,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吸納川茶相關非遺保護單位、生產單位、研究單位和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產業精英、非遺管理人員等會員加入,為川茶類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專委會各美其美,協會的生命力、全省非遺的生命力將得到張揚。”中國非遺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欣喜地說,最近幾個月來,圍繞建設文化強國和“十四五”規劃,國家高密度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6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些都為新時代非遺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勾畫了藍圖。

四川是中國非遺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記者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2020年全省文化資源普查顯示,四川擁有8098項非遺資源,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53項、國家級傳承人107人,省級項目611項、省級傳承人764人(含國家級雙重身份)。如何把這些資源保護好、利用好?鄭曉幸認為,該《意見》的出臺,給正在發展的四川文化建設、四川文旅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動力、新的內容。深入學習貫徹該《意見》,可以把四川非遺保護工作的優勢、長項加以弘揚,把一些短板、痛點、盲點加以補充,讓非遺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通過各種形式的創造性轉化與利用,令其活態地呈現在文旅經濟發展中,這是一次重要的契機。

反復研讀該《意見》,在其中第二十條“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智庫建設,進一步發揮專家咨詢作用”一句上,鄭曉幸畫上了重點符號。

“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鄭曉幸說,非遺保護工作任務繁重,如果沒有行業組織介入,非遺保護的“最后一公里”是懸空的,難以落實具體工作。因此,中央提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目前由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共同整合這些力量,以各專委會為抓手,正在推動形成有利于保護非遺的環境,讓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標簽: 四川 保護 非遺 抓手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