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考古石燕巖“水下謎洞”(主題)
他推動水下考古技術研發 盼西樵山石燕巖遺址申報世界遺產(副題)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實習生 李苑夢
崔勇是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國內知名的水下考古專家。過去15年來,他一直在關注佛山市西樵山石燕巖遺址的水下考古工作。這是一個最早開采于宋代、大規模開采于明清時期,因意外被地下湖水淹沒而完整留存下來的采石場。在崔勇和團隊的持續科考下,這個遺址在2019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年崔勇就要退休了,但他還是難以割舍自己付出了多年光陰的水下考古項目。在他看來,這個面積達上百萬平方米的水下遺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古人類工業遺址,將來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遺產。
意外發現“水底龍宮”
2006年的一天,已經從事水下考古將近20年的崔勇將西樵山石燕巖的信息告訴了技術合作伙伴張松、董國亮等人,他們和幾個伙伴帶著潛水設備前往西樵山,成為國內最早一批對西樵山石燕巖進行水下探測的專業人員。
“其實,當時發現這個‘水底龍宮’完全是個意外,因為下水之前我們也不知道水下有什么。”當崔勇潛入水下時,發現有一排整齊的石梯,他沿著石梯往下潛,逐漸接近洞底。在探照燈照射下,一個古代采石遺址出現在他眼前。“這個采石場規模巨大,光是一個洞就有幾個足球場那么大,大洞連著小洞,錯綜復雜。”而洞穴周圍的巖壁上還有被鑿子等鐵器鑿過的痕跡。
越往深處,崔勇越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水下采石場的一個隔間,比幾個足球場還要大,一面垂直的采石墻向水下延伸;生產區、生活區和多個小洞穴錯落有致。
大概花了半個小時,崔勇隨身帶的潛水手表顯示深度已經有30多米。潛到洞底往上看,整個洞穴足足有10多層樓高,在洞穴的不同高度的石壁上還插著一些手臂粗的木棍,崔勇推測,這應該是古代工匠搭架子登高所用的“腳手架”。
崔勇告訴記者,因為洞穴結構復雜多變,對潛水員的呼吸方式、水下動作、潛水設備都有著更高的要求。第一次下潛,他大約在水下待了一個小時。背著約100斤重的兩瓶壓縮空氣,朝著未知的深水區一點點邁進,崔勇心里既緊張又興奮。
而這第一次下水探險就讓崔勇喜出望外。他沒想到,石燕巖幽暗的巖洞下竟然暗藏著一個洞穴,從水面往下垂直深度達到30多米,可以容納幾百人同時作業,這顯然不是天然洞穴。 “一開始,我試圖通過手繪的方式畫一張巖洞的地圖,后來我發現主洞連著支洞,實在太難,于是就放棄手繪了。”
每年有幾個月時間“穴居”
自從崔勇探得石燕巖下有一個規模龐大的采石場后,石燕巖洞穴便名聲大噪,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潛水愛好者紛紛來到這里進行洞潛。石燕巖已然成為西樵山著名的景點,裸露在地面上的石祠堂、石屏風、石天窗、一線天等地質景觀都頗具觀賞價值。
從2006年至今,崔勇對西樵山石燕巖的水下考古斷斷續續經歷了15年。每年,他都會有幾個月在巖洞內“穴居”。“我們早餐和晚餐在山上的住處吃,午飯就在山洞里解決,有時就在洞口支張床,睡在里面。”根據下潛深度,他在水下的停留時間從1小時到3小時不等,每次下到18米以下的深度上水后,至少要相隔6個小時才能重新下水。“這樣才能把血液中的氮氣排完,否則就會得潛水病,甚至有生命危險。”
崔勇對石燕巖洞穴的水下探測一般在冬季進行,因為冬季氣溫較低,可以在潛水服中穿上毛衣,不至于失溫。巖洞內因為常年不見天日,水溫很低,只有12攝氏度左右,即便是夏天,入水也感覺刺骨。
這個洞穴是人工開鑿還是天然洞穴?這個洞穴會不會是礦工們對一個天然洞穴進行開鑿而形成的?這個龐大的采石場如何會被水淹沒?對于這些謎團,崔勇通過多年的水下考古終于有了答案。“采石工人們辛辛苦苦采集的石材為何沒有帶走?唯一的解釋就是出現了意外,他們采石時把地下泉眼打穿了,短時間內水噴上來,很快把洞淹了。”
崔勇說,西樵山作為古火山,上有天湖,下有地下河,礦工們在開采石頭時打通了地下河,形成現在的水窟并不奇怪。“你可以想象,礦洞瞬間被噴涌而出的大水淹沒,礦工紛紛踩著腳手架或石階逃生,采石場從此被廢棄,成為一段塵封的記憶,靜待后人解開謎底。”
揭開800年前作業場景
為了摸清這個“水底龍宮”的來龍去脈,崔勇不僅潛入水下,也會走訪相關學者和專家。“整個珠三角地區只有西樵山這么一座古火山,這種石材只有西樵山有,像光孝寺的月臺、石獅子,肇慶的古城墻,用的就是這種粗面巖。粗面巖和紅砂巖是有很大區別的。”崔勇通過考證發現,這個地下采石場最早的開采年份是在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大規模開采則是在明清時期。
從2015年開始,崔勇再度密集潛入石燕巖水下進行考古。從那時開始,他的水下考古針對性更強了。他說,石燕巖遺址是我國現存僅有的水下工業遺址項目,也是嶺南特色考古項目的杰出代表。一方面,他要弄清楚800多年前珠三角采石工人們的生活、作業場景是怎樣的,另一方面,他要在這種大型水下考古項目中驗證一些前所未有的水下考古新技術。
那一回,他潛入了水下最深的40多米處。“洞穴四壁留有很多道古代工人落下的鑿痕,在水下可以看到開采痕跡、通道,已采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還整齊堆放著。兩個銅質燈臺、瓷碗、竹梯、水桶等生活用品都散落在水底,水底還有約10厘米厚的一層浮泥。”崔勇邊說邊向記者展示在石燕巖遺址水下考察時的圖片,他的思緒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在水下繽紛世界暢游的時光。
在水下最深處的40多米處,盡管有先進的照明設備,但依舊是黑黢黢的一片,這讓崔勇在興奮的同時也多了一絲對未知的恐懼。洞穴石壁上開鑿的痕跡清晰可見,甚至能分辨出不同的采石手法,數百塊已經采集、切割好的石材整齊地碼放在一個類似于倉庫的洞穴內,還沒來得及運走。他還發現一個石頭加工成的小爐子,周圍熏得漆黑,崔勇推測,這是工人們在里面煉制挖石頭所用的鐵器時淬火用的。
如此一來,一幅從宋代到明清時期的礦工采石景象仿佛就呈現在崔勇眼前。遺址內人工采石痕跡明顯,并有開采石料留下的支撐柱,這些都表明,這里初期多為露天開采,隨著開采規模越來越大,逐步發展為洞穴開采,以斜井掘進采石。在西樵山山腳下,西江、北江并流,石材通過水路運送到廣東全境乃至全國。
“國內規模最大水下工業遺址”
過去十多年,崔勇在石燕巖內已經洞潛了數十次,他發現,整個巖洞內的水量和水深幾乎沒有變化。不論冬夏,洞內水位的誤差始終保持在幾厘米之內,在水洞的深處幾乎感覺不出水的流動。
此外,崔勇一直在觀察這個巖洞內是否有水草和植物,但答案是否定的。他說,有些山洞里面是地下暗河,養料可以帶進來,所以里面有魚。但石燕巖地下湖的水是不流動的,沒有養分補給進來。形成這種獨特景觀需要幾個條件:第一,它是內洞,沒有陽光直接照射;第二,石燕巖因為獨特的地形,洞內水體和雨水不交換,雨水不會進入洞內;第三,水源是經過石頭縫滲透進來,經過充分過濾,所以能見度高;第四,水溫很低,不適合浮游生物生長。
以上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才讓石燕巖地下洞穴具備了進行水下考古的條件。“可以說,這個洞穴是上天對我們水下考古人員的饋贈。”崔勇介紹,這個水下采石場遺址是迄今發現的國內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水下古人類工業遺跡,全洞面積可能達到上百萬平方米。其年代從宋代一直延續到清代,保存了古代完整的采石痕跡。尤其是被水體淹沒的部分沒有任何風化跡象,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古代礦冶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和文物價值,也是一個罕見的水下考古遺址,對水下考古學科建設和新技術運用均有重要的參考和示范作用。
在以崔勇為代表的考古專家的推動下,2019年,該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崔勇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成了國保單位,保護力度就會大很多,起碼不用擔心被破壞。”
期待打造成世界遺產
明年,崔勇就要退休了,但他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水下考古,本就是慢工出細活,急不來。”崔勇說,雖然自己快退休了,但對石燕巖的水下考古才剛剛開始,他的目標是先對每一個洞穴摸清“家底”,然后再深入探查每一個洞穴里的文化遺存。
崔勇一直有一個愿望,想把在石燕巖遺址水下探測中形成的水下考古技術推廣到其他水下考古項目中。
崔勇介紹,廣東在全國水下考古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西樵山石燕巖測量包括水上和水下兩個部分,與通常測繪對象不一樣的是,他將石燕巖采石場遺址當做一組建筑對待,因為從礦坑遺留的水池、門洞、踏步、通道及隔墻等結構分析,具有建筑屬性,只不過是減材建筑;與外部邊際線清晰的增材建筑不同,對減材建筑的內部測繪傳統方法僅僅能夠表現一個具體的二維平面,很難表述三維立體,因此對測繪提出了一個難題。
隨著測繪技術領域的不斷拓寬以及考古發掘對測量精度的要求,空間數據采集手段從傳統的坐標測量儀器如全站儀、斷面儀逐漸往整體空間數據獲取設備上轉移,例如架站式激光掃描儀、航空雷達、結構光掃描儀等。相比傳統的測量技術,空間數據采集技術具有極大的優勢,特別是在數據采集方面,具有高效、快捷、精確、簡便等特點,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文物考古領域。
水下考古與田野考古的測繪發展規律相同,從傳統的測量、繪圖向高清的數字測量轉化,然而由于空氣和水體在介質上的差異較大,因此在技術和設備上的區別也非常明顯。如在陸地的激光靜態掃描生成的點云數據為光波數據,而水下的三維成像聲吶點云數據為聲波數據,由于西樵山石燕巖遺址具備了陸地和水下雙重屬性,所以采用了不同的測繪方法,兩種方法獲取的點云數據坐標系統不統一,必須將二者轉換到能使用同一軟件打開的格式,再通過軟件進行手動拼接。這種數據融合技術最終使得水上、水下點云數據坐標統一,在同一個坐標系下完成石燕巖水上水下的激光點云和聲吶點云數據的完整拼接。
石燕巖水下考古數據融合技術的研發和實踐,為下一步大規模測繪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一條科學完整的技術路線,也為水下考古學科建設和發展積累了經驗。為此,崔勇還為這套水下考古技術申請了兩項國家專利。
“這套水下考古測繪數據融合技術也算是我這15年對中國水下考古學科建設的一點貢獻吧。這種技術在以后水下考古項目中都能用。”崔勇笑著說。
對于國際上的其他水下考古項目,崔勇早就滾瓜爛熟。他表示,西樵山石燕巖水下遺址項目條件成熟時可以將其開發成水下博物館,讓游客進行沉浸式體驗。“比如,游客在水下體驗幾百年前礦工們是怎么在洞里挖礦、生活,并將石材運出山洞的。我相信這個工業遺址主題的水下博物館會很受歡迎。”也因為石燕巖地下洞穴具有很高的工業遺產價值,將來可申報世界遺產。崔勇也期待著那一天早日到來。
上一篇: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開幕
下一篇:藝評:多一些“貪吃蠶” 少一點兒“貪吃蛇”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數量多達幾百件甚至幾千件,搶注閑置、待價而沽惡意搶注囤積商標成一些企業生財之道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將從嚴審查、堅決遏制和打擊商標非正
2018-12-24 08:37
中新網12月21日電 12月20日,中關村在線2018年度科技大會暨產品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作為行業領先的科技互聯網媒體,這是中關村在線第十一
2018-12-21 10:19
據新華社報道,安徽省公安廳近日發布的《安徽省公安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39項措施》第11條規定,國內居民忘記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可以在具備
2018-12-21 09:02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中國經濟數字化變革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機構面對變革將何去何從?在此間
2018-12-21 08:46
中新網深圳12月20日電 (陳文 任冠元 蔣磊)深圳福田警方12月20日通報稱,深圳福田警方日前打掉財富中國非法集資平臺,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
2018-12-21 08:46
主題為新經濟·新電商·新零售的2018世界電子商務大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
2018-12-21 08:43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趙建華)新修改的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對居民、非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
2018-12-21 08:39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為保障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健康發展,協調解決5G基站與衛星地球站等其他無線電臺(站)的干擾問
2018-12-21 08:39
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進氣投產,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楊迪 攝中新網銀川12月20日(于翔 楊迪)12月20日,西氣東輸的窗
2018-12-21 08:36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高亢)記者20日從中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獲悉,近期成立的國內首家全球代碼發行機構——統一二維碼標識注冊管理中
2018-12-21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