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藝評:多一些“貪吃蠶” 少一點兒“貪吃蛇”

時間:2021-09-22 13:02:11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藝評】

原標題:多一些“貪吃蠶” 少一點兒“貪吃蛇”

張世光

詞作家王健先生去世了。

可能,這個名字讓大家很難馬上想到她是誰,但如果說出她寫過的歌,很多人都要驚呼:哦,原來是她寫的啊。

《綠葉對根的情意》《小小的我》《歌聲與微笑》以及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主題曲《這一拜》《歷史的天空》……

這些作品,唱醉了一批聽眾,唱紅了一群歌者,唱響了一段歲月,唱成了一種經典。

在一次訪談中,著作等身的王先生自稱,“就是一條小蠶,吃了幾片桑葉吐了幾根粗糙的蠶絲”。如果真如先生所謙,那么這些蠶絲可來之不易。這是她常年扎根基層、扎根人民、遠離喧囂、反復打磨的結果。比如,《三國演義》的十首作品是四年時間里創作出來的,片尾曲《歷史的天空》,老人家寫了六稿才滿意。

反觀現在的有些明星,不愿做一口一口吃桑葉的小蠶,倒是希望成為像永動機般不斷前行的貪吃蛇——說白了就是一刻不停地賺錢。

賺錢沒錯,名利雙收對于藝術創作者來說并非只是貶義。

京劇泰斗梅蘭芳先生當年的演出費比很多國家領導人的工資都要高好幾倍也沒人說他的不是;常香玉用演出收入捐了一架飛機更是令人佩服;劉德華作為老牌明星在社交新平臺上,第一條視頻就有幾十萬級的評論轉發和千萬級的點贊;公務員石悅以“當年明月”為筆名寫就《明朝那些事兒》好像也沒人質疑他千萬級的版稅;改革開放先鋒李谷一、七一勛章獲得者藍天野被請到人民大會堂接受隆重表彰更是被贊為實至名歸。

所有這些藝術創作者的“名”和“利”都是靠作品積累出來的。可現在不少貪吃蛇般的明星,不是通過刻苦勞動、經典作品來獲得更多的報酬,相反總是希望自己少勞多獲,不勞而獲。

按照這個邏輯,不背臺詞念數字、站位摳像拍戲、陰陽合同、倒牛奶刷票、專輯沒出先收費、幼年出道養成偶像等各種怪現象接連而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藝術創作者們的各種“作品”從立項、制作到播出發行,每一個毛孔都在滲透著五官勝三觀,流量勝一切,吸睛為吸金的思想價值觀念。他們只想實現出名趁早、賺錢從快的目標。他們炒人設,炒CP,炒緋聞——沒有緋聞可以創造緋聞。自己炒不夠,還要拉一眾粉絲跟著一起“吵”。

在這些胡作亂“吵”的過程中,年輕的孩子們迷失了方向,迷茫了自我。把明星公司打造的“虛擬”形象當成真實的生活去聽從、去追隨、去信奉,然后帶著這些虛假的觀念去面對活生生的現實生活。

這怎么可能行得通?行不通,就開始出現各種撕裂、代溝。

所幸的是,有關部門打出一系列組合拳,通過下發《關于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方式整頓文化市場,讓文藝創作者回歸初心。藝術創作者對這個通知最好的回應,莫過于守正創新,通過細嚼慢咽的方式開展有品質的創作。

醫學已經證明,細嚼慢咽才能消化吸收,也能夠為健康長久提供動力。如果真如貪吃蛇般見什么都想一口吞下去,那必定會造成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結果是什么?輕則怎么進去的就怎么出來,重則威脅生命。從這一點來看,還是做一條勤勞的小蠶更好些。

標簽: 貪吃 藝評 一些 貪吃蠶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