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山西:“風里雨里,我在古村、古城等你”

時間:2021-09-23 05:16: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山西:“風里雨里,我在古村、古城等你”

近年來,北京、內蒙古、河北、江西等地,掀起了“網紅”打卡地評選熱潮。“網紅”打卡地屬于新型旅游和消費概念,對地方旅游經濟具有較明顯的拉升作用。那么,其中的爆款是怎樣煉成的,又有哪些內在的發展邏輯可供借鑒?本報記者探訪了其中幾個典型。

朱  萌  中國文化報駐山西記者  郭志清

“風里雨里,我在劉家堡村等你。”很多人在秋雨中走進這座藏在山西省太原市南部的小村落時,會看到院子拐角處這句用鏤空木板摳出的邀約。

劉家堡村距太原市區約30公里,曾是小店區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長期以來偏居一隅,最為高光的歷史記憶便是作為明代重臣王瓊的故里。然而,自今年年初村里的非遺文化街對外開放后,劉家堡村就迅速登上太原人的近郊出行日程,也成了外地人了解太原歷史文化和地方美食的一處窗口。

折射舊時生活的非遺文化

“近年來,我們把文化振興、產業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挖掘農耕文化、非遺民俗文化,聚集能工巧匠,把非遺鄉韻融入田園風光,著力探索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劉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喬武平說,村里將閑置的老院子統一進行翻新改造,打造出古色古香的非遺文化街和不同風格的民宿項目。其中,非遺文化街占地約50畝,院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農家小院免費提供給3年內入駐的非遺傳承人、民俗藝人,作為其工作室和展示區。

村中建筑呈古樸的青灰色調,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色彩明艷的大面積墻繪,讓這座古村洋溢著別樣生機。漆畫、木雕、西華門舞獅、傅山秘制鹵肉、太原剪紙、老墨木雕、穆府老膏藥等數十項非遺項目入駐院落,形成可觀賞、學習、消費、體驗的文化旅游綜合體。

在漢服工藝師羅春林的工作室,官服、禮服、深衣、襦裙,琳瑯滿目的漢服款式華麗儒雅、飄逸灑脫,吸引著無數游客。百道工序的漆器、千針納成的“千層底”、四代傳承的老膏藥……各種非遺以各自獨具特色的工藝令人贊嘆。

太原漆器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郭喜梅說:“今年以來,我的工作室已接待了2000多人次。工作室改進工藝推出的飾品、伴手禮等也實用、精致,很受年輕人歡迎。”

“王瓊故里·劉家堡特色民俗文化村”是小店區打造的“市井文化”名片,也有許多非遺項目。犧湯、溜米、八大碗、油糕、小店元宵、玉谷葉沾片子等當地特色美食,引來不少游客品嘗打卡;原汁原味、樸實簡單的農家飯更是俘獲了眾多老饕的心;餐飲、住宿、茶舍等不同主題的老院子和民宿品牌,又讓游客體驗到亦禪亦茶、亦靜亦動的美好。

來自山東濟南的網友“踏遍青山”說:“村里銷售、展示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而是太原本土的手工藝品、特色食物,晉味十足,讓人驚喜。”

植根于山西本土特色

山西各地也在打造“網紅”打卡地的浪潮中探索一系列辦法,如各地在“古城經濟”上各展拳腳:平遙古城利用“青春修煉計劃”扭轉了游客對古城厚重深沉的印象;忻州古城活化改造,地域文化實現了全域性;太原古縣城以國風引領讓人們“一城看山西,一街觀古今”……這些“網紅”打卡地無一例外地都是根植于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用別樣方式讓外地游客知曉。

劉家堡村也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村中隨處可見張貼起的“劉家堡村故事”:打酒壺的、賣鮮肉爆肝花的、裹套云只的、南瓜子換堿的、剃頭的……生動的文字述說著過去村中走街串巷的行商生活,為游客描繪出昔日商貿繁盛的熱鬧景象。

喬武平介紹,如今,非遺文化街有大小院落50個,文化街日均客流量達3000人次。下一步,村里計劃打造100個院落,借助非遺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旅游,讓劉家堡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網紅”打卡地。

▲劉家堡村非遺文化街  朱 萌 攝

標簽: 山西 風里 雨里 風里雨里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