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文化為老 讓“享老”生活更美好

時間:2021-10-14 10:02:4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文化為老 讓“享老”生活更美好(主題)

——文化和旅游部扎實推進老年文化工作(副題)

中國文化報記者  王  彬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據(jù)預測,“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在此背景下,加強老年文化建設不僅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更成為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凸顯戰(zhàn)略意義。

文化和旅游部始終高度重視老年文化工作,通過出臺政策文件、建設老年大學、舉辦主題活動、做實文化志愿,切實保障老年人文化權益,不斷提升老年群體獲得感幸福感,激發(fā)釋放老年群體精神活力。各地積極探索為老年群體提供更豐富的文化選項、更優(yōu)質(zhì)的文化產(chǎn)品和更暖心的文化服務,取得豐碩成果。

5月18日在上海舉辦的“唱支心歌給黨聽”致敬紅色經(jīng)典E時代音樂會上,平均年齡75歲以上的清華大學上海校友合唱團演唱了歌曲《少年》。 中國文化報記者 盧 旭 攝

納入法律政策

老年文化工作有標準

2017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九條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jù)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2021年印發(fā)的《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提供更多適合老年人的文化產(chǎn)品和服務,讓老年人享有更優(yōu)質(zhì)的晚年文化生活。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強調(diào),積極適應老齡化發(fā)展趨勢,讓更多老人享有更優(yōu)質(zhì)的晚年文化生活,面向老年人群體開展數(shù)字技能和文化藝術培訓,切實解決老年群體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等問題。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fā)《關于落實〈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通過組織智能技術培訓、推廣線上服務等方式,幫助老年人解決“不會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智能設備的問題,提高運用智能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化解老年人面臨的“數(shù)字鴻溝”難題。截至今年6月底,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等舉辦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培訓共計68341班次,2823629人次參加。

各地則將保障老年人基本文化權益作為統(tǒng)籌推進公共文化均衡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北京市《關于提高圖書館、文化館等場所服務適老化程度的通知》要求,圖書館、文化館提供更多適老化智能產(chǎn)品和服務,保留人工服務窗口,安排專人引導;明確老年人辦理公共圖書館“一卡通”押金減半、參加文化館培訓班享受免費或優(yōu)惠。《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建設一批文化館老年文化大學,面向老年人開展數(shù)字技能和文化藝術培訓,活躍“銀齡文化”。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下發(fā)《關于切實加強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的通知》,夯實公共文化場館及旅游服務點為老年人提供文化和旅游服務工作的主體責任。

扎實落地推進

老年文化工作有抓手

設施便老、學習為老、活動惠老、服務重老……實踐證明,央地將老年文化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以細致、周到又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做法,為老年群體創(chuàng)造著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設施是否適宜、便利直接影響體驗效果。各地著力做好公共文化設施適老化建設,包括專設老年活動室、無障礙設施、特殊指引標識、便民服務點和醫(yī)療箱,以及提供輪椅、拐杖等;引導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室)開設老年閱覽區(qū)域,為老年人提供大字閱讀設備、觸屏讀報系統(tǒng)、放大鏡、老花鏡等便利服務;面向老年群體實行免預約開放、設置“老年服務崗”等,建設老年友好環(huán)境。據(jù)統(tǒng)計,截至目前,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已有為老服務活動用房143112間。遼寧省各級圖書館每年采購適合老年人的圖書報刊2000余種,滿足老年讀者閱讀需求。四川省組織開展全省公共文化場館網(wǎng)站、移動應用端改造行動,重點推動大字體、操作簡化等適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獲取信息和服務。重慶圖書館打造老年弱視和盲人讀者閱覽室,購入無障礙影院設備,提供“口述電影”服務,讓老年弱視及盲人讀者享受電影藝術的樂趣。福建等地的圖書館為進館的老年讀者開設“老年服務崗”,安排專人進行一對一智能技術指導,全年接待老年讀者近600人次。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圖書館、惠州慈云圖書館等還為老年人預留10%左右的預約名額,并開設“老年人綠色通道”,方便老年人登記進館。

近年來,老年群體學習熱情高漲,提供特色課程的文化系統(tǒng)老年大學尤其受到歡迎,常常爆滿。各級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多層次、多渠道興辦老年大學,推進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國文化館(站)辦老年大學4321所,在校人數(shù)828338人,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公共文化機構辦老年大學1370所,在校人數(shù)166936人。各地在課程設置和管理機制方面用心打磨,不斷適應新時代老年人實際需求。山東省文化館與山東老年大學合作,將省老年大學的招生模式與省文化館專業(yè)藝術師資和非遺傳承人隊伍相結合,邀請非遺傳承人教授古琴、刻瓷、山東快書、結藝、儒學經(jīng)典等特色專業(yè)。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館老年大學公開招募一批社會人員體驗和評估培訓項目,提高社會對老年大學教學服務監(jiān)督力度,并依托“文化天府”云平臺大數(shù)據(jù)分析,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計劃,提高服務效率。廣東省文化館老年大學開展線上教學,推出的10多個主題線上藝術課程累計訪問量達68萬人次。除正式開設的老年大學外,各地還通過開辦知識講座、專家講壇等方式,靈活開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化培訓,使公共文化陣地成為老年人的重要精神家園。

品牌化、常態(tài)化老年文化活動,是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影響力的重要抓手。文化和旅游部連續(xù)舉辦“永遠的輝煌”——中國老年合唱節(jié),發(fā)揮重要示范引領作用,已成為老年群體的文化交流展示平臺。2017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還陸續(xù)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等組織面向老年觀眾的民族舞劇、現(xiàn)代京劇專場演出,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全國許多地區(qū)的老年文化活動持續(xù)開展多年,參與老年人數(shù)量眾多、覆蓋面廣,同時培育出一批老年文藝團隊,擴大了品牌效應。上海市依托“上海市民文化節(jié)”這一全民活動平臺每年舉辦各類文化藝術賽事,在合唱、舞蹈、戲曲等群眾基礎深厚的賽事中,老年文藝團隊占比超過60%。新疆“烏魯木齊市中老年藝術節(jié)”已成功舉辦19屆,參與人數(shù)達1萬,觀眾規(guī)模10萬,成為烏魯木齊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群眾文化品牌之一。河南省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拿出一定資金對優(yōu)秀老年文化團隊給予支持,培育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老年歌舞團、戲劇團、模特隊等老年文化隊伍。海南省則結合“候鳥過冬”人群較多且大部分為老年人的特點,成立了候鳥藝術團、候鳥老年協(xié)會等。

文化志愿服務有利于延伸公共文化服務范圍。文化和旅游部多年來廣泛深入開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化志愿服務,不僅指導各地積極招募文化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把對老年人群體關愛服務融入日常,還鼓勵探索老年人參與文化建設的新模式,支持引導身體健康、有文藝專長的退休老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隊伍。湖南省圖書館為讓老年讀者在家也能及時解決困惑,建立了老年人交流群,由文化志愿者全天候在線提供答疑服務。吉林省文化館每年組織文化志愿者赴敬老院、社區(qū)、村屯等開展多場慰問演出。青海省文化館老年大學和海東市互助縣文化館老年大學則組織學員積極參與策劃老年運動會、廣場舞等活動,擔任景區(qū)志愿講解員,當?shù)乩夏陮W員已成為組織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志愿服務的重要補充力量。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廣泛吸納老年人志愿者,招募退休干部職工擔任“銀發(fā)講解員”,實現(xiàn)老年人自我服務。

直面難點問題

老年文化工作有謀劃

目前,老年文化工作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和成果,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年人文化需求快速增長,老年文化工作仍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在文化設施網(wǎng)絡的完善程度、文化活動的水平層次、老年人大學的機制構建以及智能技術普及應用等層面,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

為此,業(yè)界專家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實踐調(diào)研,精準對接老年群體多元文化需求,從細節(jié)處入手,將老年文化工作作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持續(xù)深入開展。

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多措并舉,提升老年文化工作效能,著力豐富老年文化服務供給,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高體驗性、互動性;加大文化系統(tǒng)老年大學建設力度,指導各地結合本地文化資源開設特色課程,豐富教學實踐;鞏固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問題,推進線上線下服務高效協(xié)同,從文化服務入手,為老年群體適應現(xiàn)代生活、實現(xiàn)個人價值提供良好支持。

標簽: 文化為 化為 享老 生活

最近更新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