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浪子的歷程》引進中國 十天排練完成高難度歌劇首演

時間:2021-10-14 15:48:51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十天排練完成高難度歌劇首演(主題)

斯特拉文斯基集大成之作《浪子的歷程》引進中國(副題)

北京晚報記者 高倩

12日中午臨近14點,保利劇院中緊張的走臺告一段落。譜架燈照亮了舞臺最左側的一件樂器:它很像三角鋼琴,但沒有標志性的立起的支撐架和頂蓋,兩排琴鍵周圍裝飾著繁復的花紋。“這是古鋼琴,鋼琴的前身。”彈奏它時,上海音樂學院教師管珺要多加留心。古鋼琴與現代鋼琴的手感完全不同,“很‘嬌嫩’,觸鍵非常敏感,弦也容易跑。”如今,古鋼琴在音樂舞臺上不算多見,“但莫扎特和羅西尼的歌劇曾大量使用古鋼琴去完成宣敘調的部分。”

北京晚報記者 方非 攝

每一位主演都無可替代

這件特殊的樂器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斯特拉文斯基音樂世界和新古典主義的一扇門。2021年,斯特拉文斯基逝世50周年。12日晚,他的歌劇《浪子的歷程》登上了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攜手夏侯金旭、周正中、李晶晶、韓音培等歌唱家,共同演繹了這部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集大成之作。

《浪子的歷程》講述的故事敏銳而深刻:湯姆欲娶安妮為妻,卻遭到安妮父親的反對。在金錢的驅使下,湯姆成為了魔鬼夏多的仆人,一段屬于浪子的墮落歷程由此展開。最終,湯姆倒在安妮的懷中離世。為如此現代且思辨的情節創作音樂時,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35人小型編制樂隊,回溯到了巴洛克時期歌劇巨匠亨德爾的風格。

“這部作品非常難,雖然聲音聽上去很古典,但和聲、節奏等都不是古典的寫法。”張潔敏說。《浪子的歷程》首演于1951年,然而整整70年過去,它都沒有出現在東亞地區的舞臺上。張潔敏甚至不敢細想,就算有一位主演生病,《浪子的歷程》也只好取消演出,“因為根本找不到人頂替”。

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李晶晶在本劇中飾演女主角安娜,從今年5月開始,她就已經在背譜、揣摩角色了。她手中厚厚的曲譜上貼滿了不同顏色的小標簽,“有標簽的地方,我都會出現”,深紅色代表大詠嘆調,橘色是重唱……李晶晶要讓自己“一眼就知道該看哪里”。

此外,區別于一般用意大利語、德語或者法語演唱的歌劇,《浪子的歷程》用英語寫成,哲思雋永的唱詞更伴隨著大量的生僻用語,背詞、咬字著實把歌唱家們折磨了一番。“這個故事發生在英國倫敦,我們也都在盡量往英式口音上靠。”李晶晶還專門找到一位留學英國的朋友,糾正自己的發音。

半舞臺設計讓觀眾更容易看懂

“無論劇情還是音樂,這部作品都非常豐富。”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為本次《浪子的歷程》擔任導演,關于演出的形式,她與張潔敏溝通過很多次,“只有觀眾看懂了劇情,才會鉆到音樂里去。”最終,大家決定采用調度簡單的半舞臺制作,既不需要觀眾分散過多的精力到追隨字幕上,也不會干擾他們的沉浸和感悟。

“我們和視覺設計任冬生老師都認為,中國版《浪子的歷程》應該立足當下。”鄒爽說。舞臺上,頗具金屬感和工業風的橫桿如同鋼筋水泥,交織成灰色的都市情景。在這個非寫實的鋼架結構里,任冬生運用最為擅長的燈光,簡潔地區分敘事與人物內心世界,比如,湯姆與安娜互訴衷腸時,燈光是溫暖明亮的黃色,而魔鬼夏多登場后,舞臺兩側,燈光勾勒出密布且扭曲的豎條狀圖案,壓迫感驟然增強。當湯姆決定跟隨夏多后,藍紫色的燈光妖異又鬼魅,那既是午夜城市街頭的危險誘惑,更揭示著“浪子”歷程的正式開啟。

“我們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女中音歌唱家韓音培感慨。從10月2日《浪子的歷程》開始排練算起,時間才過去了僅僅10天。這中間還穿插著一次緊急“轉場”,10月10日,《浪子的歷程》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出,那里是一處漂亮的環形舞臺,而保利劇院的舞臺是方形的,這意味著演員們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熟悉新的走位。張潔敏為此感到驕傲,這個年輕的全中國班底,經歷了最艱難的考驗。

包括《浪子的歷程》在內,近年來,《切膚之痛》《天使之骨》等多部“新”歌劇在北京國際音樂節陸續登臺。“我們并非在盲目地推出新歌劇。”鄒爽期待這些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的作品,可以為音樂節的觀眾們創造更多與世界對話的可能。

標簽: 浪子的歷程 浪子 歷程 引進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