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150件/套各類航海文物在廣州海事博物館展出

時間:2021-10-14 18:47:30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海天千色 跨洋萬里(主題)

150件/套各類航海文物在廣州海事博物館展出(副題)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

很多少年都有一個航海夢,浪漫的夢。碧藍的海、灼人的陽光、白帆、船索、不知名的海島……

而真實的航海,在當代科技和巨型船舶出現之前,充滿了挑戰,是勇者才敢主動邁入的險途,也是高度規劃性、專業性的事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跨越大洋的航行,需要眾多高精度的儀器、設備。而對這些曾擴寬了人類海洋版圖的東西,很多人了解得可能并不多。

廣州海事博物館中全新開幕的“——西方航海儀器展”,就能滿足你對它們最強的好奇,最放飛的想象。

太陽系儀

哥倫布雕像

明輪模型

展覽現場

從大航海時代到第二次工業革命

“海天千色”展以航海過程中的各環節為主要脈絡,從航海前的繪制海圖、研讀日志等準備事項,到航行過程中的氣象觀測、時空定位、提升動力、安全駕駛,再到燈光、聲音、信號旗、摩斯密碼,到潛水探索、船員生活等,貫穿了航海全過程的技術與裝備領域,匯集各類文物展品約150件/套。當中有經緯角度儀、氣壓計、溫濕度計、干濕霧雨表、望遠鏡、太陽系儀、地球儀、日晷儀、沙漏、報時器、懷表、船鐘、指南針、羅經、計程儀、壓力表、舵輪、測斜平衡儀、船燈、航標燈、潛水頭盔等;還能看到西方的航海日志、中國的“更路簿”等航海指南;洗漱柜、轉椅、茶炊、冰桶等船艙設施;還有各種各樣的船模、畫作等藝術品。

館方專家表示,這些文物展品的后面,凝結著大航海時代(15-17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后期-20世紀初)等歷史時期,可以讓我們看到科技革命對航海深刻的影響。

看過去的大航海家們怎樣避風

這幾天的臺風“圓規”吸引了很多關注。博物館專家指出,風是航海者最關心的氣象要素之一。不同風帶的海況不同,對船舶航行都有一定影響。特別是臺風,會帶來狂風暴雨,嚴重威脅海上船舶安全。展覽中的氣壓計、晴雨表、溫濕度計、就是對空氣環境狀況進行記錄及預測天氣變化的重要工具。

展覽中有一件收藏于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哥倫布雕像,系1890年西班牙國王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請城中名匠根據當時哥倫布肖像制作。雕像高18英寸,底座直徑7英寸,地球儀直徑約3.5英寸,表面鍍金,具有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風格,曾收藏于西班牙的航海博物館。展覽告訴我們,無論是從1405年首航的鄭和七下西洋,還是1487-1488年迪亞士船隊繞過好望角,探出從大西洋進入印度洋新航路的航行,都屬于“近岸航行”。1492年哥倫布船隊橫跨大西洋的航行,則進入了跨洋遠航航線階段。

展覽中的太陽系儀,大家恐怕沒怎么聽過。這種機械設備以日心說的模式來表現太陽系中行星和月亮的相對位置和移動,是通過確定天體位置來測定船體位置的工具。此外還有航海星盤,其用途是測量太陽或某個恒星相對于天球地平圈的高度。航海家可以通過太陽、北極星或其它恒星與天球赤道的距離確定船舶的緯度。展覽告訴我們,天上的星星很多,但能用于天文航海的只有165個,包括太陽、月亮、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其它159顆恒星,它們統稱為“航用天體”。

“更路簿”中國古代漁民的智慧結晶

中國古代和近代航海的一大遺憾,就是保存下來的第一手記錄太少。今天船舶上被視為標配的航海日志在舊時的中國船只上見不到。展覽中展出了1924年出版的“卡蒂·薩克(Cutty Sark)”號航海日志。“卡蒂·薩克”號是一艘英國三桅快速機帆船,長64.7米,是世界上最快的帆船之一,被用來從中國運回茶葉,并從澳大利亞運回羊毛。1872年6月18日,“卡蒂·薩克”號與另一艘“塞莫皮萊”號帆船同時從中國上海啟航駛往英國,途中展開了一場持續4個月的激烈比賽,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

與之可類比的中國舊時航海的重要參考資料大約是“更路簿”?!案凡尽笔侵袊D蠞O民在海中作業時使用的航海手冊,記錄了大量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資訊。它早期主要是以家族或師徒關系口頭方式傳承的。展覽中的手抄本《來往順利流水部》(更路簿)是1912-1949年海南潭門漁民使用的。

這些展品是各個時代最前沿的印記,引導著后人不斷尋跡前行。

標簽: 150件 各類 航海 文物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