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八音”繞梁不絕于耳 臺山廣東音樂越“演”越“年輕”

時間:2021-10-15 15:32:10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八音”繞梁不絕于耳 臺山廣東音樂越“演”越“年輕”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卓棟 馬勇 彭紀寧 通訊員 江宣 梁園園 譚耀廣

臺山華人遍布天下,絲竹之音不絕于耳。作為廣東音樂主要載體“八音班”的發源地,江門臺山市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處處可見“八音班”。離開故鄉出洋闖蕩的臺山人,更將“八音班”帶向全世界。如今,在“國字號”傳承人的努力下,歷經300多年發展的“八音班”生命力依然旺盛,也讓作為國家級“非遺”的臺山廣東音樂人才輩出。

“國字號”傳承人劉英翹

臺山廣東音樂專場音樂會

源起“八音”融合西樂

說起廣東音樂,人們總會想起《雨打芭蕉》《步步高》《賽龍奪錦》等名曲。但很少人知道,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是位于南海之濱的臺山市。誕生于臺山市的“八音班”,就是廣東音樂的主要創作、表演載體,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歷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臺山)”代表性傳承人劉英翹介紹,“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絲、木、匏、竹”八類材料制造的樂器所奏的音樂的總稱。臺山的“八音班”,又叫鑼鼓架,實際上是鑼鼓八音。后來,一些戲曲愛好者旅居外國時,將“八音班”與一些西洋樂器融合,使“八音班”活動呈中西結合交融的僑鄉色彩。

結合“唱戲”成興盛關鍵

文獻資料顯示,臺山“八音班”在18世紀初期已經盛行當地。最初的八音班,多為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

到清朝中葉,聽眾已不滿足于“八音班”單純演奏樂曲的活動。19世紀中后期,粵劇改用白話表演,大大加快了演奏樂曲和演唱戲曲結合的發展。“八音班”的活動由此進入了繁榮期,涌現《大開門》《小開門》等120多首牌子曲,《八仙賀壽》等14首套曲牌子和約一個半小時的《六國封相》全套演出本等。這些曲牌、曲目豐富了“八音班”的演奏內容,而且融入了娓娓動聽的粵劇粵曲唱腔,從各個側面反映社會生活,表現喜怒哀樂的感情,深受群眾喜愛。

從紅白喜事到扎根城鄉

早期的臺山“八音班”以服務鄉間紅白喜事為生存依托。劉英翹說,過去在重要節慶,一般搭一個小竹棚演出兩至三天。在婚禮、賀壽的活動,則擺出鑼鼓架,在事主門前開演。有錢人家一般要求在喜事前夕開始演出,到第二天晚宴后才結束。開演時先奏鑼鼓樂,再奏吹打樂,取吉祥之意。到拜祖先、拜社壇、拜堂或祝壽時,則用兩支大嗩吶吹奏。到宴會時,先奏一段《小開門》,接著就演唱戲曲。演唱戲曲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用一支小嗩吶代替人唱,其他樂器伴奏;一種是男女演員輪流唱或對唱帶有吉祥氣氛的曲目。而喪事演出時,一般是在出殯當天,晨起報鼓和吹打樂,中午嗩吶,最后還有戲曲。

而進入繁榮期后,“八音班”的活動遍及城鄉。在重要時節或者農閑時期,鄉村榕樹頭下或村場中,每到晚上都有“八音班”表演。每到表演時,村民們早早圍坐一圈。人群中心,一套“八音柜”擺開,樂師操持樂器,往椅子一坐,拉開架勢演奏各種曲目。觀眾們或靜聽、或哼唱、或喝彩,十分陶醉。劉英翹說,正因為臺山“八音班”扎根于普羅大眾的生活之中,臺山廣東音樂才有了源源不絕的藝術生命力。

鄉間“八音”登大雅之堂

新中國成立之后,臺山“八音班”演奏的廣東音樂屢屢登上重大舞臺,并獲得各項大獎。比如,由臺山樂手演奏、臺山音樂家陳哲深創作的廣東音樂《水鄉兒女繡春色》先后獲得省港澳首屆廣東音樂大賽優秀獎、國家文化部“群星獎”;1995年,臺山農民藝術團參加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演出多首廣東音樂,榮獲金獎。一時之間,臺山廣東音樂聲名大噪。

劉英翹形容:“臺山廣東音樂具有濃厚的僑鄉文化特色。現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區都認識廣東音樂,還稱廣東音樂為‘國樂’,臺山的‘八音班’功不可沒。”因此,2006年5月,“臺山廣東音樂”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臺山市臺城街道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音樂”榮譽。

名家輩出傳承有序

自誕生之日起,臺山廣東音樂就顯示出傳承有序的強勁生命力,陸續涌現了一批如丘鶴儔、馬麗明、劉天一、李凌等享譽國內外的創作、演、唱名家。

而自從開始評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以來,臺山廣東音樂共產生了陳哲深和劉英翹兩位“國字號”傳承人。2018年獲評為“國字號”傳承人的劉英翹,目前首要工作就是培養新一代的廣東音樂接班人。近年來,他已經培養了20多個學生,其中不少人曾在多個音樂比賽上獲獎。

江門非遺保護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臺山廣東音樂自2006年申遺成功后,臺山成立了很多傳承基地,如幼兒傳承基地臺山市少年宮、少兒傳承基地臺城二小、少年傳承基地臺山市李樹芬紀念中學、青年傳承基地臺山市鵬權中學、成人傳承基地臺山大江民樂隊等。劉英翹希望,借著這股好的勢頭,做好音樂的傳承,讓更多孩子愛上廣東音樂。

對話“傳承人”

劉英翹:希望更多人學習廣東音樂

記者(記):劉老師,您是如何與廣東音樂結緣的?

劉英翹(劉):我大概是十一二歲的時候接觸廣東音樂的。我的父親是個小學校長,會玩二胡、小提琴這些樂器。那個時候他每次回家都帶把二胡或者小提琴,在家里玩廣東音樂。我每次站在隔壁聽,有時也拿過來試玩一下。

除了父親的啟蒙外,那時我也很喜歡聽“八音”演奏。八音柜如果擺3個小時,我就站在那里聽3個小時。后來有個叫劉基英的前輩,教我吹笛子。這樣慢慢到小學畢業時,我就能夠獨立吹曲子,到中學還能夠演《揚鞭催馬運糧》這些名曲。

后來,我還到廣東人民藝術學院(現星海音樂學院)進修,學會了演奏簧管、薩克斯管、二胡這些樂器。

記:學習音樂時有些什么難忘的經歷?

劉:印象最深的就是要自制樂器。那時候家庭經濟比較困難,自己又喜歡玩音樂,怎么辦?只好自己去做樂器。像用竹子做竹笛,用蛇皮和竹筒做二胡,那時候就是靠這些自制的樂器去學音樂。

記:2006年,您參與組建了臺山廣東音樂團。之前您其實已經離開了曲藝界,是什么原因讓您決定重新出山?

劉:我從1970年開始進入臺山文藝宣傳隊工作,后來因為工作調動的關系離開了。

后來,我見到玩音樂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有些青黃不接的情況。我和朋友們一合計,覺得要為臺山音樂做些什么,所以跟同行一起組建了臺山廣東音樂團。音樂團除了進行廣東音樂的創作、排練、演出,最主要是開設義務授課班,招募少兒學員,培養本地優秀的音樂人才。

記:音樂團成立至今已經15年,您覺得目前臺山廣東音樂的發展情況有沒變好?

劉:從我個人來說,這十幾年我已經培養了20多個學生,不少人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而從整體大環境來說,不少臺山學校組建了少兒廣東音樂團,增加學生外出演出的機會,不少學生喜歡上了廣東音樂。這就為臺山廣東音樂未來的傳承、發展打下基礎。

我還是希望有更多人去學習廣東音樂,學習民族樂器去演奏廣東音樂。尤其是現在音樂教育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我希望從少兒開始著手培養。接觸和感受廣東音樂的人多了,將來必定會有傳承的接班人。

標簽: 八音 繞梁 不絕于耳 臺山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