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北京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公布

時間:2021-10-23 14:01:0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北京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公布(主題)

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廣源閘、永通橋等7處文保單位上榜(副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的重要組成內容,昨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水務局主辦的“水利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會上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涉及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廣源閘、永通橋、清代自來水廠、澄清下閘遺址共7處文保單位。

昆明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昆明湖,位于海淀區頤和園內湖泊,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是由水源工程、調蓄水庫、節制閘工程、堤壩橋梁等水利工程構成的復雜工程體系,體現出中國古代水利管理的高超智慧。

北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是西城區北海公園內湖泊,面積約583畝,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元至清三代,中南海與北海水域稱太液池,是現代中國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

白浮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浮泉,位于昌平區化莊村東龍山東麓,是元代白浮引水工程的源頭,由元代水利學家郭守敬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主持開鑿。白浮泉旁有都龍王廟,明洪武年間重修,明清時是著名的祈雨之所,是研究當時民俗風情的重要實物資料。

廣源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源閘,位于海淀區五塔寺與萬壽寺之間,南長河河道之上,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由郭守敬主持修建,是南長河上的一座古代水閘。廣源閘的結構分為閘基、閘門、閘墻三個部分。廣源閘歷史上兼具調水、碼頭等功能,在閘上鋪設木板便具有橋的功能,被譽為“長河第一閘”。

永通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通橋,位于朝陽區東部偏南,始建于公元1446年,橫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經之處,因距通州八里,被俗稱為八里橋。

清代自來水廠(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自來水廠,始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位于北京市東城區香河園路3號,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廠。該舊址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廠區環境、自來水工藝布局,以及部分生產設施,包括始建于1908年的來水亭、蒸汽機房、清水池、東直門水廠辦公舊址、更樓、水塔等8座建筑,是見證北京城市水務發展的重要實證。

澄清下閘遺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澄清下閘,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為調節積水潭水位、滿足槽船航運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該閘初名海子閘,分上、中、下三道閘口。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經元世祖忽必烈賜名“澄清閘”,后將其木質結構改為石材重建,起著調節河道水流不穩,控制水位的作用。澄清下閘位于北河胡同東口,經2016年考古發掘面世,主要保存閘口、閘墻、閘槽石、河底石等構件。澄清下閘是大運河重要人文遺產的最好見證,成為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

相關新聞

通州區與拱墅區 成為友好城區

奔流千年文脈常新。昨天上午,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在杭州啟幕,今年的活動以“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運河”為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從開幕式上了解到,為進一步促進京杭兩地保護大運河,作為大運河北首的通州區與最南端的杭州市拱墅區締結為友好城區。

從杭州到北京,今年再回杭州,2021京杭對話如約而至。本次活動為期三天,將開展“1+N”場活動,即開幕式(主論壇)以及多場子活動,如“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運河”文化展、魅力北京浙江周文旅活動、中國大運河廟會、走讀運河文旅品牌發布和大運和鳴——大運河國際詩歌節、京杭對話雅集等。

北京市通州區是大運河的北首,杭州市拱墅區位于大運河最南端。在主論壇上,通州區與拱墅區簽署了友好城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杭州運河集團也與北京首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進一步推進兩地合作。

昨天下午,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制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杭州大劇院上演。該劇作為首部聚焦中國大運河北京段的舞臺藝術作品,由楊乃林擔任作曲,翁思再、李東才擔任編劇,李飚執棒指揮,孔潔、劉九思擔任導演。《京城大運河》分為序曲、第一樂章《一支塔影見通州》、第二樂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樂章《漂來的北京城》、第四樂章《致敬大運河》5個部分,以豐富的視聽語言表現每一部分的主題內涵。

標簽: 北京 第一 一批 水利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