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冷門”的諾獎得主與“陌生”的非洲文學

時間:2021-10-24 05:30:51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在諾獎官網的一項測試中,95%的網友沒有讀過古爾納的作品(引題)

“冷門”的諾獎得主與“陌生”的非洲文學(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

編者按

“陌生”的新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的作品目前沒有中文譯作,為便于讀者了解,本報特別刊文對之進行簡略介紹。實際上,不只是中文世界,非洲文學在世界文壇的版圖上也處于相對弱勢的狀況,古爾納作為近20年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人”,相信能引發人們更多地關注非洲文學。

在諾獎官網的一項測試中,近2000名網友投票,95%沒有讀過獲獎作家的作品。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后殖民主義作家”、文學評論家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是近20年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人,也是歷史上第7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裔作家。

獲獎小說是其以英語寫作的《天堂》(《Paradise》),發表于1944年。瑞典學院給出的獲獎理由是:“他以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眼光,洞察殖民主義的影響和身處不同文化大陸間的鴻溝中難民的命運。”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張峰是國內對古爾納作品及其文學價值的研究較為知名的學者,他曾在發表于《外國文學動態研究》2012年第3期的文章《游走在中心和邊緣之間》中介紹,《天堂》是古爾納的第4部小說,被普遍認為是其代表作。

得知獲獎消息時,古爾納正在自家廚房里。“我以為這是一個惡作劇,真的。我剛剛在想,‘我想知道誰會得到它’。” 感到意外的古爾納在接受諾貝爾獎外聯部首席科學官亞當·史密斯的電話采訪時打趣稱。

當然,引發關注的除了古爾納個人,還有非洲文學。

出乎意料、情理之中

“古爾納用美妙且富有同情心的文字描寫了處于困境中的個體,他們拋開一切,努力在一個可能并不受歡迎的新國家創造自己的生活。”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5名成員之一的艾倫·馬特森(Ellen Mattson)這樣解釋為何是古爾納得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創作真實的、生動的人物的能力。他的誠實與真實非常打動我。古爾納從不滿足于簡單的答案,他質疑一切并尋求真相。”

譯林出版社編審、原《譯林》雜志社社長兼執行主編王理行一直跟蹤諾貝爾文學獎,他表示,從這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走勢來看,古爾納的獲獎在情理之中。

“進入21世紀以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作家當中,更多的是來自弱小國家的作家和一些雖然身在西方主流國家但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王理行分析道,古爾納原籍坦桑尼亞,早年移民英國,具有多元文化的背景。

對于古爾納獲獎,張峰的第一反應是非常出乎意料,同時他也從一個文學研究者的角度表示:“古爾納的獲獎體現了近年來人們對移民,特別是難民問題的持續關注。從寫作題材看,古爾納對非洲殖民歷史、非洲與歐洲的關系、非裔移民在英國的經歷與身份認同等話題的寫作有著重要價值。另外,從寫作風格來看,他在延續英國流散文學寫作傳統的同時,在敘事和語言等方面有著碎片化敘事、詩性語言的特征。”

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

古爾納1948年出生于非洲坦桑尼亞的桑吉巴爾島,20歲出頭他以難民身份抵達英國,此后定居英國,以英語開始寫作。

與被譽為當代英國移民作家“三雄”的薩爾曼·拉什迪、維·蘇·奈保爾和石黑一雄相比,古爾納的知名度較低。“古爾納是一名學者型作家,扮演著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和作家的三重角色,與職業作家相比,其作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張峰認為這是古爾納較少被討論的原因之一。

迄今為止,古爾納一共出版10部長篇小說和數本短篇小說集。對難民的經歷、身份、流亡記憶和文化疏離感與認同感的反思,是他文學創作持續不斷的主題。

其代表作《天堂》曾入圍1994年度的“布克獎”和“惠特布萊德獎”。古爾納也曾是2016屆布克小說獎后殖民寫作的研究專家評委。

面對突如其來的殊榮,古爾納接受各界祝福的同時也感恩寫作的饋贈,“我想這是一種制作的樂趣,精心制作的樂趣,把它做好的樂趣,但這也同時是一種把東西表達清楚的樂趣,一種讓他人理解你的樂趣,一種陳述的樂趣,一種說服的樂趣,諸如此類”。

非洲文學需要更多的關注

非洲文學在世界文壇算不上主流文學,無論是文學創作界、文學研究界還是普通的讀者,對非洲文學的了解都不多。古爾納也暫時沒有作品引進中文版。

2013年,由譯林出版社引進出版、“非洲現代文學之父”尼日利亞著名作家欽努阿·阿契貝主編的《非洲短篇小說選集》,是國內目前唯一對古爾納作品有所譯介的書,小說選集中輯錄了古爾納的兩篇短篇小說:《囚籠》《博西》。

諾貝爾文學獎“將會使包括古爾納在內的非洲文學受到全球讀者更多關注”。王理行稱,2012年前后引進非洲短篇小說集,也是出于當時國內對非洲文學介紹較少的考慮。

“非洲文學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一次比較集中的文學噴發,都是零零星星地被歐美主流文壇、媒體和出版社關注和推介。非洲文學在世界文壇的版圖上還處在相對弱勢。”王理行稱,也不乏一些非洲作家引起全球性的關注,例如從1986年開始先后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尼日利亞的索因卡、埃及的馬哈福茲、南非的戈迪默和庫切,還有享譽世界文壇的阿契貝。

在迄今為止的118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歐洲作家占比超過70%,而來自亞洲、非洲的獲獎者非常少。艾倫·馬特森也表示,目前正在越來越多地通過外國專家,引導我們關注過去被忽視的語言區或地理區。

諾獎無疑具有風向標的功能,隨著古爾納獲獎,非洲文學也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標簽: 冷門 諾獎 得主 陌生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