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喜看主旋律詩詞創作接地氣接文氣

時間:2021-10-28 08:01: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喜看主旋律詩詞創作接地氣接文氣

近日,由國藝新時代文藝社群、繁星戲劇村、《詩詞之友》編輯部、書香驛站等聯袂舉辦的“弘中華文化,頌全面小康”傳統詩詞征集活動,在金秋時節收獲了累累碩果。從最終評出的16首獲獎詩詞作品來看,力求雅俗共賞,兼顧古韻新風;既接地氣,又接文氣;既洋溢時代生活氣息,又不失傳統審美風韻。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獲獎詩詞作品從不同視角切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這一時代主題,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對傳統詩詞體裁形式如何表現當代生活內容尤其是重大主旋律題材,進行了探索嘗試。

此次征集的詩詞作品,整體呈現出四個亮點:

一是作者地域分布廣泛。16位獲獎作者分別來自北京、上海、重慶、福建、寧夏、新疆等地,涵蓋東中西部省區市。作者來自各行各業,農工商學兵,群眾基礎廣泛,在基層一線從事不同工作,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詩詞。

二是詩歌體裁形式豐富。16首獲獎作品,詩詞各占半壁江山,可謂平分秋色。詩中有七絕4首、七律2首、五律1首、五古1首,詞中有小令詞5首、中長調詞3首。傳統詩詞大部分體裁形式都涉及了,形式豐富多樣,各展風采。

三是洋溢時代生活氣息。中華民族自古就將“小康”視為社會理想,但受到種種歷史條件限制,這種追求幾千年來并未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近一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國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千年夢想,百年奮斗,一朝實現。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在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致辭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華詩詞復興提供了豐厚的經濟社會基礎,使我們有充分的條件發展詩詞曲賦事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中華詩詞復興發出了由衷的期盼,美好生活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

16首獲獎詩詞作品緊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這一時代主題,聚焦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從宏觀、微觀不同視角切入,抒寫發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滄桑巨變,傾情謳歌改天換地的奮斗史,贊頌時代新面貌。同時,獲獎作品沒有標語化、口號化、說教化、概念化的弊病,作品形象生動鮮活,充滿真情實感,充分表現了當代主旋律題材。比如,《鷓鴣天·小康農家》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描繪出一幅悠然閑適、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小康圖:“林海云濤是我家,一壇老酒醉生涯。炒盤春色能留客,抓把蛙聲好泡茶。   魚逐浪,鷺棲霞,小樓門對滿山花。村翁耕罷溪頭坐,閑看頑孫戲釣蝦。”《七絕·過大竹縣見鄉人所植紅椿芽喜人》細致觀察到香椿樹芽宛如紅色雞毛毽的形態:“水繞云纏傍野橋,珊瑚顏色黯夭桃。是誰新扎羽毛毽,只待春風一蹴高。”若非田野常停足,哪得詩葩帶露珠?透過這些兼具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的詩句和意象,不難想見作者如何深入生活接地氣,植根基層接人氣,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意象在目乃提起筆。

四是傳承古典詩學美學。泱泱中國素來被稱為詩的國度,詩歌文化傳統綿延幾千年,不僅涌現出大批名家大家,產生了大量名篇佳作,而且積累了豐厚的藝術技巧,形成了獨特的詩歌美學。上世紀,包括傳統詩詞在內的傳統文化一度受到破壞,面臨斷代、斷脈、斷根的危險。時至今日,傳統文化復興熱方興未艾,傳統詩詞創作劫后重生,但畢竟歷史欠賬太多,文脈中斷太甚,今人提筆重新創作傳統詩詞,普遍底蘊匱乏,力不從心,難度陡增,優質合格作品寥寥,濫竽充數者居多。

當代詩詞整體上想超唐越宋,中短期內已不可能,這是嚴峻的客觀現實,唯有時刻胸懷對傳統詩詞文化的敬畏之心,潛心、虛心學習繼承傳統詩詞文化遺產,厚積薄發,方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和火熱生活的優秀作品。

此次獲獎的16位作者創作態度端正,傳承精神可嘉,既向時代致敬、向生活學習,又不忘向傳統致敬、向先賢學習,對傳統詩詞藝術虛心研習、對古典詩學審美潛心借鑒。

尊重格律,守正創新。格律是傳統詩詞區別于古代其他文體和現代自由體新詩的基因。格律對古人而言,自小習練,熟能生巧;對今人而言,則往往望而卻步,恨無捷徑。這次16位獲獎作者卻能遵守格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戴著所謂鐐銬跳出魅力舞姿。盡管有人偏愛古韻,有人選擇新韻,但都力求不出韻,不出律。

古風體詩歌雖不像律詩、絕句和詞那樣有嚴格的平仄格律規范,但在押韻上也不可茍且。這次獲獎的唯一一首五言古風《回鄉偶書》,采用平水韻中的仄聲韻,從開頭的“樹中青瓦屋,幽幽前村里。問是誰家屋,堂兄正棲止”,到結尾的“踱步荷花堤,興來畫一紙。入夜北斗明,新夢從此始”,一韻到底。該詩以古色古香的韻律,寫出了活色生香的新生活。格律束縛不了想象的翅膀,反而更能修煉審美的心靈。

傳統詩詞是精煉的藝術,注重煉字、煉詞、煉句、煉篇、煉意,講究以少勝多,言有盡而意無窮。獲獎詩人在嚴守格律的前提下,大膽構思創造,精心煉意煉句。如前面引用的“炒盤春色能留客,抓把蛙聲好泡茶”,在詩人筆下,春色可以用來炒菜,蛙聲可以用來泡茶,將審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完全打通。一字一句之奇固然好,整篇意境之佳更屬上乘境界,《七絕·移民》正是勝在此處:“巴山昔別雪如花,解困移民處處家。日暖新村花勝雪,云中回望舊籬笆。”單看哪一句,似乎都稱不上是佳句名句,然而,讀之如品一壇陳年老酒,回味深厚。實際上,此詩蘊含了傳統詩詞藝術的諸多成功密碼,令人油然想起唐詩中類似的構思立意、章法結構。盡管寫的是當代移民脫貧生活體驗,但是,與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劉皂的《渡桑干》這兩首唐詩的審美藝術何其神似。那今昔對比、時過境遷的時空變換,那起承轉合、層層轉折遞進的章法脈絡,那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情緒情結,那以景語結尾、含蓄蘊藉的留白,都能顯示出作者對古代詩歌藝術法寶的揣摩與借鑒。作者站在了超越凡庸的審美高度,一出手便如吸收了池塘底部深厚營養的荷花,出水便高,高人一籌。因此,在此次“弘中華文化,頌全面小康”詩詞征集活動中,這首短短28字的七絕脫穎而出,斬獲一等獎。它啟示我們:在詩詞數量已多如萬頭牛毛的當下,與其一味多寫,不如強調多讀、多行。多讀,讀萬卷書,讀前人名篇佳作;多行,行萬里路,觀察體驗當代五彩生活、百態人生。否則,像機器批量生產,盲目追求多產出,其結果,僅有的一點傳統庫存被掏空,而創作始終在低水平上重復止步,甚至在錯誤的歧路上難以自拔。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呼吁:“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中華詩詞學會最新發布《“十四五”時期中華詩詞發展規劃》,推出九大工程,其中,詩詞精品創作工程被列為九大工程之首。正如周文彰所言,中華詩詞復興既要普及,更要提高,包括思想、意境、藝術、技巧等各要素的全面提高,努力創作出更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使中華詩詞成為社會新時尚。(周清印)

標簽: 喜看 主旋律 詩詞 創作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