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音樂會《長城》奏出千年激蕩

時間:2021-10-28 09:16:37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音樂會《長城》奏出千年激蕩

譚婧慧  中國文化報記者  劉  淼

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日前,為助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央民族樂團以一場名為“長城”的音樂會,回溯長城歷史文化、闡釋長城精神內涵、展現長城當代價值。

音樂會《長城》演出現場  中國文化報記者 盧旭 攝

“多年來,中央民族樂團始終在‘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主題創作中尋找突破口,在我們的時代中力求再造經典、呼應經典。我們希望在傳承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中,盡一份應有的力量,用中國的樂器、中國的音樂展現中國精神、中國氣魄。”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表示。

音樂會《長城》包含王丹紅的民族管弦樂《長城萬里》、張千一的民族管弦樂《長城內外》、郭文景的器樂協奏曲《血肉長城》和郝維亞作曲、王爰飛作詞的女高音/馬頭琴/混聲合唱與民族管弦樂《長城頌》4部新創作品,以及一部經典作品——劉文金的二胡協奏《長城隨想》。

在指揮家湯沐海執棒下,二胡演奏家唐峰、古箏演奏家張璐、馬頭琴演奏家全勝、女高音演唱家龔爽與中央民族樂團的藝術家,把長城作為一個個精神符號融入中華民族音樂,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不畏犧牲、自強自立的堅定信念,展現了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民族偉力,傳遞了兼濟天下、兼容并包的寬廣胸懷,喚起了觀眾心中的共鳴。

音樂會以《長城萬里》開場,隨著音樂層層遞進,戰馬嘶鳴、刀光劍影……中華兒女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為保衛國土,以長城為據而浴血奮戰的情景逐漸清晰,樂隊悲壯而富有召喚力的音調和笙持續奏出的恢弘旋律相結合,讓長城偉岸的線條在觀眾腦海里慢慢浮現。作者采用了強弱快慢的對比,讓音樂在一陣激烈的號角聲和雄渾的戰鼓聲之后突然弱到極致,再通過二胡、笙的銜接,讓織體逐漸豐富、聲音逐漸增強、主題逐漸鮮明,樂隊奏出萬里長城的主題,寬廣雄偉、大氣磅礴。該曲不僅作為開場曲,還兼具序曲的功能與特點,預示了音樂會的重要主題,奠定了音樂會的情感基調。

長城上不僅有輝煌的戰績,有滄桑的歷史,也有心酸的故事……由唐峰帶來的《長城隨想》一改昔日大樂隊的形式,用二胡與彈撥樂組合為觀眾展現了長城的凄涼與悲壯。本場音樂會選取該曲第三、第四樂章。第三樂章中,音樂肅穆內斂,樂隊首先在揚琴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阮、柳琴等樂器交替奏出了悼念的音調,講述著2000多年來中華民族曾經飽受的辛酸磨難和建立的豐功偉績。最后二胡的華彩樂段模仿了琵琶掃弦的演奏技法,制造了戰鼓齊鳴的音樂效果,全奏達到了整段高潮。而第四樂章承接了第三樂章的高潮情緒,用穩勁有力的節奏和充滿舞蹈性的旋律,抒發了偉大人民的高尚情懷。

張千一的民族管弦樂《長城內外》中,在樂曲伊始,充滿邊塞風情的音響描繪出蜿蜒曲折的長城面貌,營造出萬物肅殺的塞外圖景,緊接著快速的節奏與緊張的音調,展現出在烽煙萬里的塞上疆場,萬千壯士前赴后繼、血戰沙場的壯闊場面。隨后融入河北民歌《放風箏》、東北民歌《正對花》、內蒙古民歌《淡藍色的云》等音樂素材,描繪今日之長城,讓觀眾通過音樂感受長城周圍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

郭文景的器樂協奏曲《血肉長城》,將《義勇軍進行曲》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一主題動機貫穿始終。全曲共分兩個樂章。第一樂章中,作曲家將長城上每一塊堅實的青磚比作每一位英雄的血肉之軀,主題動機在這里得到了強化,通過二胡特殊的演奏技法和打擊樂器組的音響營造一個無限升騰的氣勢。第二樂章中,樂曲加入合唱和演奏家們齊聲高和的“吼”“哈”,采用一領眾和的勞動號子和粗獷質樸的秧歌形式來調動演奏員的情緒,同時也點燃了臺下觀眾的激情,讓主題動機再一次被強調,使整首樂曲的氣勢更加堅毅。

最后一首作品是女高音/馬頭琴/混聲合唱與民族管弦樂《長城頌》,分3個樂章,用鏗鏘有力的合唱和氣勢如虹的民族管弦樂,將長城比喻為世代中華兒女心中刺破黑暗的黎明之光,比喻為風雨如磐佇立千年的民族脊梁,比喻為中國驕陽譜寫嶄新篇章的時代見證。

相較于描寫長江、黃河等民族符號的眾多音樂作品,民族管弦樂史上極少有專門以長城為主題的系列作品,本場音樂會以長城為引,帶領觀眾回溯了古老民族的奮斗歷史,展望了新中國的美好征程,使得長城這一中華民族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被進一步接受和認同,也使這一音樂題材獲得了特殊的生命力。

標簽: 長城 音樂會 奏出 千年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