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管伯”和“墻上博物館”

時間:2021-10-28 14:47:2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管振英 通州區中倉街道蓮花寺社區居民(引題)

“管伯”和“墻上博物館”(主題)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小物件放到家里只是個物件,但是放到墻上博物館里,就是我們后輩兒孫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力量源泉。”

——管振英

北京日報記者 張楠

“這是什么?”“這是襪撐子。以前窮,襪子穿破了不舍得扔,就套在襪撐子上把破洞補上。”通州區熊家胡同內,一位身材高挑、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對著胡同櫥窗內展示的老物件,向問個不停的孩子們講解著。

81歲的管振英是通州區中倉街道蓮花寺社區的“元老級”居民,因德高望重,鄰里都尊稱他“管伯”。熊家胡同內打造的全京城第一個胡同“墻上博物館”,就是他想出來的好點子。

管振英的老伴愛花,一年三季,平房小院里繁花不斷,常吸引過路的人伸頭張望院內的美景。既然大家喜歡,不如把自家養的花挪到院門外,讓街坊四鄰共賞。管振英和老伴干脆將家中的花花草草搬到院門口,沿胡同布置出了一處小小的迷你花園。

家門口賞花的人多了,管振英又琢磨,怎么能把家門口的景觀再升級一下呢?很快,倚著自家墻根,一個小小的水池砌了起來。池中安裝上水車,養上小魚,四周還布置上風車以及五環等奧運元素。接上電源,水幕由上至下噴涌而出,循環旋轉的水車攪動一池清水,叮咚的水聲宛如在胡同奏響了一曲“高山流水”。別致的微型景觀造型一亮相,管振英家更是成了全胡同的焦點,街坊鄰居都愛在他家門口駐足。

2018年,距離管振英家門口幾步之遙的熊家胡同啟動環境整治提升。

熊家胡同全長不足500米,是附近平房區最古老的胡同之一。但一提起熊家胡同的環境,附近的老居民無不皺眉搖頭,“垃圾遍地不說,要趕上雨季,胡同中的積水能倒灌一鞋。”

2018年5月,熊家胡同完成初步環境整治。為了美化胡同,街道特意沿街擺放了一排宣傳背板,但簡單地在胡同中立宣傳背板美化環境的做法,卻遭到了胡同居民的反對。

“我有個想法,咱在胡同里弄個博物館。”管振英的提議讓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都耳目一新。他提出,其他的博物館都在屋里,咱們在胡同里弄個露天的博物館,把家里的老物件展出來,讓走過路過的街坊四鄰在家門口就能參觀。

“我第一個帶頭捐。”管振英從自己家搜羅出老手表、老照片等老物件,甚至連自家磨香油、磨糧食的石碾子、石磨都從地里挖了出來,“貢獻”給胡同博物館。

為了收集更多居民家中的老物件,管振英沒少費神費力跑腿。他和社區工作人員騎著車在胡同里到處踅摸,看見誰家有老物件,就敲門進屋“游說”。

“您家門口這門墩真不錯。不過,這些個老東西,擱您自己家,您只能一人看看。咱在胡同里弄個博物館,把您這老物件放里頭,胡同里人人都能看見。”管振英相中了居民家門口的一對石頭門墩。

“這主意挺好!管伯,您看要什么,您拿走。”見到管振英親自登門,居民一口應承下來。

就這樣,我送來一個上世紀50年代的老瓦盆,你拎來一臺老式單卡錄音機……隨著居民積極性的提高,居民們踴躍送來的老物件竟一早堵住了管振英家的院門。經過4個月的籌備,胡同博物館的展品越攢越多。

社區在熊家胡同南墻上設計了12個中式多寶槅櫥窗,將100余件能勾起人們回憶的老物件擺在櫥窗中展示,形成了京城獨一無二的胡同“墻上博物館”。而胡同東頭一塊面積4平方米的凹形空地,則被建成“農耕陳列區”,集中陳列居民家中年代感十足的老石碾、石磨等石器。

2018年,在全市十大“北京最美街巷”名單中,因“墻上博物館”而名氣大增的熊家胡同位列其中,一躍成為通州區背街小巷治理成果和胡同生活的新名片。

今年,管振英被評為“2021通州榜樣”第二季度榜樣人物。在胡同里遛彎,他常被慕名而來參觀“墻上博物館”的游客認出,“您是管伯嗎?您可是明星啊,我跟您照個相行嗎?”

管振英連連擺手,“我哪是什么明星,我就是一般老百姓,盡自己所能為大家做點事而已。”

標簽: 管伯 墻上 博物館 墻上博物館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