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槐樹遺址的探尋與發現(華夏博物之旅·考古新發現)
人民日報記者 馬躍峰
黃河奔騰萬里,進入河南鞏義市后,與伊洛河交匯,繪出一幅渾黃與清澈交相輝映的天然“太極圖”。諸多文獻記載,5000多年中華文脈的核心,就在這河洛大地。然而有何可信根據為憑、有何實物為證,一直是學術界的難題。
2004年,我國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學術成果迭出,一層層揭開了古老中華文明的面紗。
雙槐樹遺址的G3外壕。
雙槐樹遺址出土修復的部分陶器。
2013年至2020年,考古人員在鞏義市河洛鎮雙槐樹村南部,發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河洛古國”的都邑。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這“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這一發現,為在世界文明中獨具特色的中國農桑文明起源,找到了確切的實物證據和時間節點。尤其是這一發現與中國絲綢文明問題相呼應,更屬難能可貴。雙槐樹遺址因此被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并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早期都邑性質的聚落遺址
雙槐樹遺址考古工作最早起于1984年,起初按照遺址發現所在地命名為“灘小關遺址”,后發現其僅為遺址的一部分,于是重新命名為“雙槐樹遺址”,并繼續展開調查。201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雙槐樹遺址及其周邊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2020年5月,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面積約117萬平方米的遺址終于露出全貌。
專家經過反復論證,確認遺址有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三道環壕,以及院落式夯土宮殿基址、中心居址、甕城結構圍墻、版筑夯土廣場等,另有數量眾多的房址、灰坑及獸骨坑等,出土了豐富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物。
“從遺址的地理位置、規模和文化內涵分析,這可能是迄今為止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經過精心選址的規模最大核心聚落,具有古國的都邑性質。”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
何以證明“具有古國的都邑性質”?
顧萬發介紹,首先是選址。雙槐樹遺址位于河洛地域,屬于廣義的“天地之中”,正是君主理想的都邑所在。遺址位于嵩山山麓,黃河與伊洛河交匯處的旁邊,也非常符合中國古代早期都邑聚落的選址規范。其周邊有青臺、汪溝、秦王寨、伏羲臺和洛陽的蘇羊、土門、妯娌等多個遺址,形成一個規模巨大的聚落群。“特別是仰韶文化西山、點軍臺等組成的城址群,對雙槐樹形成拱衛之勢,凸顯出其獨特的中心地位。”
“黃河與伊洛河交匯后水流放緩,適合魚類繁殖生存,先民們在此漁獵,資源豐富。”顧萬發解釋,而且雙槐樹遺址東有虎牢關,南有嵩山,北有黃河,西是仰韶文化大后方,高臺是連著嵩山的大基巖,非常利于防御,適合建造宮殿等大型設施。同時,這里地形可以登高望遠,能起到“耳聰目明”的觀察防御作用。
“我們充分運用中國的天文考古學、上古宇宙觀等,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對雙槐樹遺址予以論證和闡釋,不斷豐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內涵。”顧萬發說。
根據遺跡間疊壓、打破關系、遺物特征及組合關系,專家將雙槐樹遺址遺存分為五期七段,第一期為裴李崗文化時期,第二期相當于大河村二期偏晚階段(廟底溝類型晚期),第三期相當于大河村三期,第四期相當于大河村四期,該期又分為早、中、晚三段;第五期相當于大河村五期。
“結合黃河中上游仰韶文化的發現、中國古史中有關黃帝的記載以及日本泉屋博古館商青銅鼓有關帝嚳和唐堯、商卨(xiè)、周稷之氏族始祖神話圖像的重要發現,考古專家初步判斷雙槐樹遺址為首的聚落,可能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性聚落中心。”顧萬發說。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
雙槐樹遺址外觀。
古代禮儀性宮殿建筑的源頭
雙槐樹遺址具有都邑地位,有諸多考古學依據。尤其是其本身的重要發現,如三重環壕、中心居址區、甕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基址構成的前朝后寢式建筑格局、大型版筑遺跡、夯土祭壇、權杖頭等,為最終判斷其都邑性質提供了自身依據。
第一是三重環壕。它們分布于居住區外側,內壕周長約1000米,中壕周長1500余米,外壕現存周長1600余米,分別通過吊橋和實土的門道與外界相連。環壕的設計,可能體現了當時統治者的一種天地相應的思維,連同其沒有圍墻的形式,可能體現了“既與民融合,又注重秩序”的中國早期治理思想。
第二是內壕北部的“大型中心居址”。考古發現,圍墻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封閉的半月形區間,內部面積達1.8萬平方米。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有兩道圍墻,兩處錯位布置的門道,以及加厚圍墻的設計,是“目前發現中國時代最早的甕城雛形”。
在居址發掘約1/10的范圍內,發現有布局密集的大型房址。其中位置居中面積最大的F12,中心房間夯土中有一完整的朝向南方的麋鹿骨,麋鹿骨附近還有豬骨。在F12的基址主體東南和整個回廊中,埋藏有9件陶器。在中心居住基址東北部室外活動面發現一件牙雕家蠶,造型逼真,形態家化,對于探索中國家蠶馴化和絲綢文明的起源及農桑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
第三是位于內壕中部、中心居址區以南的“大型夯土建筑群”。該建筑群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主體建筑以道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有比較明確的三處大型院落,其中一、二號院落布局較為清晰。從殘存門道及建筑相對高度來看,初步認為一號院落為高臺式建筑,時代為遺址第三期。二號院落共發現門道3處,其中1號門道位于南墻偏東,被門柱分為3道,形成“一門三道”現象。
專家認為,這與后來中國古代大型宮殿式建筑一脈相承。其標志性的“一門三道”門道遺跡,凸顯出大型建筑基址高度禮儀性和宮殿建筑源頭性。“‘一門三道’門道遺跡與二里頭一號宮殿建筑、偃師商城三號宮殿與五號宮殿的門道遺跡基本相同,與更晚的一些高等級宮殿也一致,無疑是中國古代禮儀性宮殿建筑的源頭。”顧萬發說。
此外,一號院落南部發現了大型版筑遺跡。通過解剖得知,版筑遺跡被龍山文化早期地層所疊壓,初步判斷時代為遺址第四期晚段。獸骨坑、器物坑、陶窯等其他重要遺跡,也為遺址的分期分段提供了重要參考。如在判斷時代為遺址第五期的坑內,出土了較多陶片、少量完整陶器、石器,以及大量蚌殼、獸牙、魚骨、動物骨骼等。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骨針。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位于河南鞏義的河洛匯流景區。影像中國
印證農桑文明之形
發掘遺址需要嚴謹科學的精神,有時也需一點運氣。發現絲綢之源中的“牙雕家蠶”,即是如此。
這枚野豬獠牙雕刻的蠶雕,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背凸腹凹,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態。“珍貴在它的形態。”顧萬發說,首先它很肥碩,不像野蠶那么瘦小,與現在家蠶結構幾乎完全一致;其次它不是“S”“L”“Z”形態的走蠶或其他形態,而是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的“C”形姿態。“這枚牙雕家蠶還有明顯打磨痕跡,目的可能就是使它更透明、泛黃,接近于吐絲時的狀態。”顧萬發說。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趙豐、周揚團隊,通過最新的電化學免疫技術,在雙槐樹W125甕棺檢測到絲蛋白。加上同時出土的部分片狀絲綢,并與青臺、汪溝等遺址發現的農業和絲綢實物等類比,專家們最終得出結論:不僅最早的絲綢在中國,最早的家蠶馴化和家蠶絲綢也在中國,實證了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已具有全國領先的農桑文明形態,是中華農桑文明文化傳統最早的完備代表。
考古,就是要用鐵一般的事實,“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使得我們能夠進一步看清5000多年前黃河文明的歷史形態,也能夠以考古學這一特殊的視角,與悠久年代的古人談天下、話桑麻。
2020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雙槐樹遺址設立現場遺址博物館,及時展出最新的考古發現,供考古愛好者預約參觀。鄭州市各級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正在規劃建設一座高規格的遺址博物館,在黃河之濱實地展示這一都邑級的古老文明場景。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數量多達幾百件甚至幾千件,搶注閑置、待價而沽惡意搶注囤積商標成一些企業生財之道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將從嚴審查、堅決遏制和打擊商標非正
2018-12-24 08:37
中新網12月21日電 12月20日,中關村在線2018年度科技大會暨產品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作為行業領先的科技互聯網媒體,這是中關村在線第十一
2018-12-21 10:19
據新華社報道,安徽省公安廳近日發布的《安徽省公安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39項措施》第11條規定,國內居民忘記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可以在具備
2018-12-21 09:02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中國經濟數字化變革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機構面對變革將何去何從?在此間
2018-12-21 08:46
中新網深圳12月20日電 (陳文 任冠元 蔣磊)深圳福田警方12月20日通報稱,深圳福田警方日前打掉財富中國非法集資平臺,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
2018-12-21 08:46
主題為新經濟·新電商·新零售的2018世界電子商務大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
2018-12-21 08:43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趙建華)新修改的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對居民、非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
2018-12-21 08:39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為保障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健康發展,協調解決5G基站與衛星地球站等其他無線電臺(站)的干擾問
2018-12-21 08:39
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進氣投產,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楊迪 攝中新網銀川12月20日(于翔 楊迪)12月20日,西氣東輸的窗
2018-12-21 08:36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高亢)記者20日從中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獲悉,近期成立的國內首家全球代碼發行機構——統一二維碼標識注冊管理中
2018-12-21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