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視線:科技+文保 有力量也有溫度

時間:2021-11-07 06:20:2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視線】

原標題:《“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設立48項重點工程(引題)

科技+文保 有力量也有溫度(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蘇墨

日前,國務院審核通過了《“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以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的頂層設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詳細介紹、解讀《規劃》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文物事業五年發展規劃都是以部門規劃的形式出現的,“十四五”文物領域規劃第一次上升為國家級專項規劃,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物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這也讓我們倍感責任重大。”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坦言。

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作業。新華社記者 許雅楠 攝

明確5項重點工作

據介紹,規劃設置了6類21個指標,明確了10方面重點任務,設置了10個專欄48項重點工程項目。

同時,規劃明確五方面重點:一是堅持保護第一,健全系統高效的實體資源和數字資源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文物安全嚴防嚴管嚴打嚴治。二是堅持“五業并進”,加強古遺址古墓葬考古研究和保護,在城鄉發展中加大文物古跡保護力度,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進一步激發博物館改革發展活力,優化社會文物管理服務。三是堅持科技人才雙輪驅動,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切實發揮科技引領支撐作用,全面加強文物學科專業和培養體系建設,加強文物機構隊伍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四是堅持國內國際雙向發力,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文物資源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五是堅持多方協同凝聚合力,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

科技、人才雙輪驅動

“難以滿足我們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文物保護和應用方面的需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談道,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強國相比,總體上我國文物領域的科學化水平還有待加強和提高,還存在科技力量分散薄弱、資源配置總體規模有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

他表示,“十四五”期間將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平臺來引導開展建制化的跨學科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將部署文化保護利用的科技創新專項,努力在文物的安全、監測預警、考古探測和殘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結構穩定性評價、館藏文物搶救性保護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當中將布局科技考古和保護等方向的技術研究平臺。與此同時,還將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示范,促進技術的專業化、集成化、標準化。“支持文物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數字化應用,讓群眾能夠感受到中華燦爛的文明史。”

考古學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文理交叉的方法手段,探求歷史文明的本質本源,充滿了人文魅力和科學精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投身其中。“十四五”期間將加強考古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強國家級考古機構力量,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選拔百名考古領軍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重點培養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多名考古專業人員,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期待更多同學報考考古文博專業。”李群說。

有力度也有溫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介紹,“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國家級專項規劃之一。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國家發改委結合相關領域專項規劃編制,加強統籌銜接和合理布局。強調融入大局,注重規劃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銜接。對于《綱要》點題的任務和工程項目,進一步明確總體思路和路線圖,具體明確類型、地域分布和管理運營方式。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健全政策環境,加大資金投入,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企業債等渠道,加大科技應用,切實共同推進規劃實施見效,讓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標簽: 文物 科技 規劃 考古 保護 創新 加強 發展 溫度 力量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