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酷酷的古寺

時間:2021-11-09 16:49:5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酷酷的古寺

北京日報記者 于麗爽

景山東北角的胡同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廟——智珠寺。

曾經,這里已經沒有古寺的風采,海鮮冷庫、廢品收購站、小餐館和小旅館等,擠在大院里,環境臟亂。

2008年以后,古寺不僅變美了,還變得時尚起來,畫廊、茶館、古典音樂會、快閃藝術品商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古寺。

這變化的背后,有許多人的努力,其中還凝聚著一位外國人對中國、對北京的喜愛。

溫守諾在智珠寺內巡視。 北京日報記者 武亦彬攝

“我是歐洲人,喜歡老房子老建筑,我對它們很敏感,也很享受。”坐在智珠寺的院子里,溫守諾說。他是比利時人,來中國已經25年了,當他還是一位銀行家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住在北京的一處四合院里。“北京的天氣,從3月到11月底都可以在戶外。四合院的室內和室外是連在一起的,很安靜,對我很有吸引力。”溫守諾說。

溫守諾喜歡在胡同里散步。一天,就在距離住處400米遠的地方,溫守諾發現了智珠寺——他覺得斷壁殘垣在夕陽中有一種絕望之美。那一剎那,溫守諾找到了余生的使命。

“它的位置非常好,在歷史悠久的老城中心;規模也足夠大。”溫守諾說。2007年,他和兩個好朋友合伙成立公司,取得了智珠寺的使用經營權。“第一個目標是怎么救這個地方。”溫守諾回憶。

這一救,就是5年。溫守諾和合伙人在文物部門的指導監督和產權單位的積極配合下,對智珠寺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修繕。

修繕的第一步是清理,拆除原本不屬于古寺中的東西。“我們運出去100多輛卡車的垃圾,大卡車進出胡同很困難,清理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溫守諾說。

修舊如舊,可不簡單。比如原來的老瓦片沒有被丟棄,而是拆下來清洗后再放回去,這樣的老瓦片就有7萬片。還有大殿屋頂的木結構,修繕過程中才發現大殿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著過火,很多梁檁等表面碳化已經超過2厘米,不得不替換掉,“但能保留的仍然盡量保留。”溫守諾說。比如那些過了火不能用的柱子,如今成為寺內茶館的座椅;修繕時發現的各種孤品石構件則成了小桌子。

修繕時,溫守諾平日在上海工作,周末回北京。有一次他回來時,發現修繕人員正準備把大殿屋頂的彩繪天花板摳下扔掉,被他及時制止。心有余悸的溫守諾決心放下其他工作回北京,全身心放在智珠寺上。

從2008年到2012年,智珠寺修繕完畢,并獲得了聯合國“2012年亞太地區文化保護工程年度范例獎”。

取得古寺使用經營權時,溫守諾和合伙人并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修繕完成,如何讓古寺煥發新生?溫守諾的目標很實際,他和團隊發揮特長,要“讓來的人在這里吃好吃的、聽好聽的、看好看的,讓人們在這里與古時對話。”

于是,在智珠寺的院子、屋頂、墻角,會看到現代雕塑作品,古老和現代交融。智珠寺里還有了畫廊,經常舉辦一些能吸引年輕人的精品畫展,讓年輕和古老對話。智珠寺的大殿作為多功能廳,經常舉辦古典音樂會。大殿屋檐下的臺基也鋪上墊子,客人可坐可臥,捧杯香茗,品味時光。

修舊如舊是為了保護,常演常新才能讓古寺永葆活力。畫廊的展覽、快閃店的商品、大殿內的演出不斷更新,最近溫守諾還策劃了一個舞蹈演出……

“文物活化利用就像照顧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安慰。”溫守諾說。比如每年雨季,都需要對老瓦屋頂進行多次檢修;木質結構建筑的防火也容不得半點馬虎。所以每天一上班,溫守諾就在院子里仔細巡查一遍,發現再細小的問題也要馬上解決。

令溫守諾驕傲的是,僅2019年,智珠寺的客流量就達到16萬人次,而且主要是年輕人。那些當年不看好溫守諾和參與“智珠寺項目”的人,也心悅誠服地豎起大拇指。

“很多年輕人說,這里很舊,但這里很‘酷’。”溫守諾說,這是他最得意的地方。

標簽: 溫守諾 酷酷 智珠寺 古寺 修繕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