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瞿弦和張筠英夫婦:終一生愛一人成一事

時間:2021-11-09 16:50:01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瞿弦和張筠英夫婦:終一生愛一人成一事

北京晚報記者 路艷霞

他曾是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她曾任教于中央戲劇學院并導演過多部譯制片,他們共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評為“全國十大演播家”。他們攜手走過54載,一起匯成了“聲音的暖流”,聲音早已傳遍大江南北,感動著、溫暖著幾代人。他叫瞿弦和,她叫張筠英。他們說,將繼續用聲音陪伴觀眾,用聲音改變時間。

■兩口子比了一輩子

11月4日一大早,77歲的瞿弦和手握方向盤,驅車40分鐘,來到位于北京郊區的錄音棚,他的夫人張筠英當然也來了。他們經常一起出現在舞臺上、錄音室或攝影棚中,幾十年來攜手相伴,風雨無阻。

這一天,瞿弦和錄的是名家推薦《吶喊》、《茶館》,張筠英錄的是名家推薦《圍城》等。3個小時的錄制結束了,張筠英聽到了夸獎:“聲音穩、氣息穩”,而瞿弦和卻沒有收獲夸獎。張筠英當場發出了“預警”:“你們這一表揚糟糕了,他要念叨到晚上。”她太了解他了,他和自己比了一輩子,就怕被比下去。

說到兩人相互比拼的往事,兩人笑聲的強度、頻率變大變密了。瞿弦和與張筠英當年在中央戲劇學院是同班同學,張筠英是學習委員,瞿弦和是課代表,張筠英召集開會,瞿弦和為了和她作對,就故意晚去,最后張筠英只得親自到宿舍來請他。張筠英成績一向好,大一期末總結,瞿弦和給自己樹立了遠大目標:“趕上張筠英,超過張筠英”,老師愕然,同班同學都笑了。結果大二時,瞿弦和真的得了全5分,成了全班第一。誰知張筠英至今都不服氣,時隔多年揭開了謎底,“那是因為他成功模仿系副主任唱歌,聲樂老師給他打了一個5分。”

■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

瞿弦和、張筠英都退休多年,但演出、錄音、講課、輔導,各種忙碌。當別人問瞿弦和:“你為什么那么忙?”他回答:“老婆經常說,寧可累死,也不能閑死。”

“我們一直做一生鐘愛的事業——朗誦,從上大學到現在一天也沒放松過。”瞿弦和說,他與張筠英合作播講、朗誦、錄音的作品至少有上千個,認真對待每一個作品,幾十年來都是如此。

即便到現在,每次拿到新作品,對他們而言依然像迎接新生命一樣,欣喜又緊張。他們從來不會馬上背誦,而是先要認真分析、反復閱讀、查閱資料。張筠英說:“通篇讀懂,不是只能用高聲才能突出,而是要用不同色彩去處理,給觀眾一個新鮮感,這樣才能讓他們從頭聽到尾,而且能夠領悟作者的態度、思想。”她反復強調,讀懂是最重要的,那些花里胡哨的處理反而要謹慎。

張筠英堪稱每部作品的“設計師”,她要進行分工,她要和瞿弦和一起設計一個又一個細節,她有自己的原則:“藝術上有新想法不容易,但藝術上沒有新的想法,就沒有人去看。”因此,即便已接近耄耋之年,他們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無數人朗誦過,但在今年的一次演出中,“瞿張組合”則“玩”出了花樣。他們在有限的空間中擺了一把長椅,兩人從不同地方緩緩上場,在長椅上坐下,面朝“大海”,將無盡的思念娓娓道來。

演繹陳毅七言《渡黃河作歌》,他們把詩中對敵人的藐視用幽默來表現,張筠英說:“第一小段,前四個字一個人讀,后三個字另一個人讀,正是為了變化語調,凸顯幽默感。”兩人把詩的倒數第二句作為高潮,用齊誦收尾,觀眾以為結束了。誰知掌聲中,他們卻向前走一步,再說出最后一句“濡筆淋漓我興豪,但恐才薄難抒意”,觀眾這時會意地笑了。“如果從頭到尾都是慷慨激昂,就顯得很單調。”瞿弦和說。

而當朗誦胡喬木同志寫給妻子谷羽的詩《贈谷羽》時,他們特意設計了一個細節:鞠躬謝幕后,瞿弦和故意把左胳膊翹起來,讓張筠英挎著,兩人一起款款下場。這時,臺下觀眾笑著鼓起掌來。

■經驗寫出來傳給年輕人

“我們快80歲了,光說不行,要留點東西下來。”張筠英說,這也是孩子們、朋友們的心愿,“我兒子說,將來你們的孫子長大了,可以拿著書說,這是我爺爺奶奶寫的。”

對于寫東西,瞿弦和自信滿滿:“我們上中學時是好學生,獲得過北京教育局頒發的銀質獎章,文學基礎還可以。”他和張筠英從小到大的確是好學生,張筠英因為出演過《祖國的花朵》中的楊永麗而被全國人民熟知,但拍片一結束,媽媽就告誡她,“不管落下多少功課都要補上,要和其他同學一樣學習,你沒什么特別的。”

事實上,這些年來,瞿弦和、張筠英出書變得密集了,他們去年底出了一大本《藝溪筆錄》,文集足有400頁,幾十年來,發表在報紙雜志的文章,以及授課講座內容的精華,都收入其中。其中1987年3月發表在《北京日報》的《下礦日記》,寫的是瞿弦和在煤礦文工團時下礦的細節,他文筆生動、幽默,透著一股親切。

目前,瞿弦和與張筠英的最新書稿《百篇百感:朗誦實踐談》一書到了最后的沖刺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即將出版,“這本書能當朗誦教材,還能當回憶錄來看。”瞿弦和說。

這部書稿選入的作品,有些是他們大學時朗誦過的作品,如蔣光慈的詩作《寫給母親》,瞿弦和就翻箱倒柜查到大二時臺詞課的筆記,“這一句怎么念,下一句怎么處理,重音在哪里,感情高潮在哪里,我們會以文字和圖片進行呈現。”瞿弦和說到大學筆記更來了興致,臺詞課、化妝課、聲樂課、形體課,他所有筆記都俱全。與中戲的啟蒙老師馬惠田在電視臺一起做節目,瞿弦和拿著筆記本去了,當場將老師講的第一節課內容念了一遍。馬老師開玩笑說:“弦和,我沒說錯話吧。”

“這本新書寫的都是我們在舞臺上、節目中或在課堂教學上親自實踐過的,書稿里有照片,有文字,我們將多年的體驗、經驗都寫了出來。”瞿弦和與張筠英說,他們想將這些東西傳給年輕人。

相處之道

攜手54年送禮不重樣

說起來,瞿弦和與張筠英緣分非比尋常。兒時他們曾給毛主席獻過花。張筠英至今記得1953年國慶時,在天安門城樓上,她和毛主席的快樂對話。當她看到游行隊伍中冒著煙的火車頭模型時,高興地又蹦又跳,毛主席俯下身問“過年好還是國慶節好?”她回答“國慶節好。”毛主席問“為什么呀?”她脫口而出“因為能見到毛主席啊!”毛主席哈哈大笑。

迄今,瞿弦和、張筠英已結婚54載,瞿弦和總結著夫人的豐功偉績,“她的笑聲能穿破云層”“她是家里的調解員”“她鋼琴、小提琴、舞蹈樣樣好,是我心中的女神”。

誰知,張筠英并不買賬,她對“女神說”立刻反駁道:“什么女神,他最會使喚我了,家里一頓飯都不做,連筷子都不拿。”瞿弦和不干家務歷史悠久,他1965年大學畢業分配到青海,一待8年,卻擁有了“瞿聚德”的美名。張筠英爆料,“別人開會,他被鎖在屋里烹飪美食。”原來,瞿弦和擁有張筠英手寫的菜譜,葷菜、素菜、燉肉、湯菜的具體做法。

但瞿弦和一調回北京,就徹底變了一個人,不僅不做飯,連盤子碗筷都不拿。面對夫人的“聲討”,瞿弦和表示:“你說的都是事實,我做的很不夠。”但他又立刻轉換話題,對他跨越50載的輝煌“送禮史”如數家珍起來,“結婚54年,每年這些節沒落下過,我送禮物沒重過樣。”

瞿弦和梳理著他幾十年來的夫妻相處之道,“我送的禮物都有講究,情人節送什么,結婚紀念日送什么,生日送什么,有不同的切入點。”他也早已練就獨家秘籍,妻子生日一定要送得貴重,他送過一把名師鄭荃制作的小提琴;情人節要送得浪漫,他曾在一束玫瑰花里夾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一個深愛你的男人”;結婚紀念日則要有紀念意義,他曾送過一個鏡子,一面是他們四口之家合影,另一面則是30年后的合影。

面對幾十年不重樣的禮物,張筠英笑聲中飽含著甜蜜,但還是不忘數落一下舞臺上、生活中的另一半,“送一件東西說一句好話,這半年絕對不干活。”

生活中,他們笑著鬧著,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生死病痛早已看淡,“淡定、寬容、單純、融洽,是我們生活的基本出發點,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我們就滿足了。”他們如此說道。

標簽: 張筠英 瞿弦和 夫婦 朗誦 作品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