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誰來滿足“銀發族”的精神文化需求
光明日報記者 方莉 劉平安 韓業庭
晚上9點多,67歲的鄭君榮百無聊賴地按著遙控器的按鍵,青春偶像劇、綜藝真人秀、文化類節目……各種內容隨著電視畫面的切換輪流閃現。不過,這一切似乎難以引起這位老人的興趣,“要么看不懂,要么離咱的生活太遠”。
鄭君榮是山東棗莊的一個普通農民。她吃喝不愁,身體硬朗,兒女已成家,孫輩也開始上學,按說應該對日子很滿足,可她總感覺生活里缺點啥。
鄭君榮缺的是能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藝產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達2.64億,占總人口的18.7%。跟青少年一樣,老年人同樣有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只不過很多時候,這種需求被社會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很多時候都是自娛自樂
鄭君榮這樣的農村老人,平時只能看著“看不懂、不愛看”的電視節目來消磨時間。相較于他們,城市里的老人尤其有一定文化層次和文藝愛好的老人的退休生活要相對豐富一些。
“忙得很!從早到晚都有事。”97歲的魏鳴一老人如此形容他的退休生活。
滿頭銀發,西裝筆挺,皮鞋锃亮,魏鳴一是一個十足的“文藝老年”,愛看法文小說,會唱歌跳舞,偶爾還寫寫詩,興趣廣泛。退休前,他在央企擔任領導職務,“年輕時工作忙,經常晚上九十點才下班,退休后,這些愛好都迸發了”。
他的時間表每天都排得滿滿的:早上起床后就要上網,了解國內外時事;上午出去攝影,拍照、打印、制版成冊樣樣都自己來;下午和合唱團的老伙伴們一起學唱外文歌;晚上打臺球,健身又動腦;偶爾寫寫書法,逢年過節與老朋友互相唱和詩詞……
和魏鳴一一樣,89歲的楊士燁老人退休后也重新拾起唱京劇的興趣愛好。每周三上午,楊士燁和幾個京劇愛好者組成的京劇小組都有集體排練活動。每次排練,老人們唱得有板有眼,不時用手打著拍子,雖然沒有華美的服裝,也沒有精美的臉譜,但自信和滿足寫在老人們飽經滄桑的臉上,他們動情的演繹引來了不少路過的老人駐足欣賞。
92歲的李克威老人也是京劇小組的成員之一。從北京廣播電臺離休后,重新拾起京劇這個以前無暇顧及的愛好。聽磁帶、看唱本、和票友一起交流學習,過得格外充實。“離休后才有這份閑情逸致,高興了就唱兩句,挺好的。”李克威滿足地說。
魏鳴一、楊士燁、李克威這些老人都有自己的文藝愛好,且生活在同一個養老院。這個比較高檔的養老院有不錯的文化活動空間,所以老人們具備“自娛自樂”的條件。
可對于很多獨居的普通老人而言,不要說參加集體文娛活動,平時能有人陪著說說話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73歲的張慶成老人,多年前從河北老家來京。老伴去世后,兒子要他搬過去一起住,可他不愿意給兒子一家添麻煩。夏天,張慶成還能在小區里轉悠,圍觀一下老人們下棋、打牌,可一到冬天,他只能待在家里,望著窗外發呆。
老年人文化活動空間不足
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六三四研究所退休職工孫淵十分喜歡跳舞。退休后,她報名參加舞蹈學習班,考取了拉丁舞、舞廳舞教師資格證書。有了這些證書,孫淵又重新上崗——她與北京各街道辦事處合作,教老年人跳舞、組建舞蹈隊參加舞蹈比賽。可不管是自己跳舞,還是教別的老人跳舞,缺乏空間和場地總是讓她頭疼,每次跳舞時,腳在動,心卻懸著:“腳步聲、音響聲會不會影響他人?”
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不足,已成為影響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2017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4億,全國共有老年學校4.9萬個,各類老年活動室35萬個。幾年過去了,我國老年人口增加了2000多萬,可老年活動場所并未增加多少。放眼城市的各種公共文化空間,不管是文化館,還是圖書館,到處都是青少年和兒童的身影。有的城市還配置了專門為少年兒童服務的少年宮、少兒圖書館、兒童中心。也許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老年人愛靜不愛動,或者說宜靜不宜動,而家里是最安靜的地方,所以老年人沒事在家里待著是最好的選擇,對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的需求并不特別強烈。
可現實是,因為老年人的文化活動空間不足而引發的矛盾和問題頻頻出現。比如近些年,“廣場舞老人與打籃球年輕人為爭奪場地互毆”“老年晨跑隊暴走遭遇車禍”等新聞就經常見于報端。
長期關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學者劉向國說,老年人因為腿腳不方便,參加文化體育活動一般都遵循就近原則。針對城市老舊小區老年人多而文化活動空間不足的現狀,他建議在老舊小區改造時要盤活存量,利用小區地下室等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文化活動空間。另外,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專家們也呼吁,城市新建的小區應將老年活動室像幼兒園那樣納入小區的配套設施。
孫淵還提到,老年人的文藝活動和文藝需求缺乏專業化的指導。相較于豐富的文化藝術進校園、進課堂活動,養老院等地方有時候可能會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死角”。專家表示,各種養老機構應加大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溝通對接的力度,以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配送的數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匹配度。
老年題材文藝創作要跟上
除了唱歌、跳舞、下棋等,目前老年人最主要的文娛活動恐怕還是看電視。可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視節目,在收視率指揮棒的作用下,紛紛向年輕人靠攏。于是,像鄭君榮一樣的老年人才會覺得現在的電視“沒啥可看的”。
近幾年,一些文藝工作者已經關注到“銀發族”,也創作出一批反映老年群體和老年生活的作品,比如電視劇《嘿,老頭!》《老閨蜜》從老年人生活的細微處入手,讓人看到諸多發生在老年人中間平凡感人而又溫暖美好的故事;舞劇《Ta還在我身旁》白描式呈現老年人晚年的生活狀態與情感變化,表達陪伴與關懷的溫情主題。不過,整體而言老年題材文藝作品仍然太少。
2019年,海頓編劇并執導拍攝了老年題材電視劇《幸福院》。“拍攝前,很多人一聽是老年題材都勸我不要做,認為拍出來肯定沒人看。”海頓說:“如果沒人看,只能說明沒拍好。”《幸福院》沒有像有些作品那樣渲染老年人的沉悶孤獨,也不再糾結于生活瑣事和家長里短,而是用輕喜劇的形式聚焦都市養老,展現當下兩代人關于新型養老的觀念交鋒,不僅探討了幸福的真諦,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份“都市養老圖鑒”。2020年春天,該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于是,海頓接著拍攝了幸福院系列第二部《幸福二號院之老有所安》。在海頓看來,老年題材是未來文藝創作的藍海,創作者要打開思路,用多樣化的藝術方式把老年人繽紛多彩的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
盧曉蓉與魏鳴一、李克威等人住在同一個養老院。她日前看了某一部反映老年人生活的電影,內心感到有些蒼涼。“我在想,年輕人看了這樣的電影,會不會覺得照顧老人很累?會不會覺得老年人是累贅?”盧曉蓉告訴記者,她和周圍老年人的生活完全不是影片表現的那個樣子,她期盼文藝界能深入挖掘老年群體真實的生活、心理與情感狀態,反映老年人陽光、積極的生活狀態,這樣才能引導社會理解、接納、關懷老年群體,才能讓全社會理性、善意地認識老齡化過程。
上一篇:古老的音樂,年輕人也喜歡
下一篇:作家流瀲紫首部散文小說集《久悅記》出版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數量多達幾百件甚至幾千件,搶注閑置、待價而沽惡意搶注囤積商標成一些企業生財之道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將從嚴審查、堅決遏制和打擊商標非正
2018-12-24 08:37
中新網12月21日電 12月20日,中關村在線2018年度科技大會暨產品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作為行業領先的科技互聯網媒體,這是中關村在線第十一
2018-12-21 10:19
據新華社報道,安徽省公安廳近日發布的《安徽省公安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39項措施》第11條規定,國內居民忘記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可以在具備
2018-12-21 09:02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中國經濟數字化變革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機構面對變革將何去何從?在此間
2018-12-21 08:46
中新網深圳12月20日電 (陳文 任冠元 蔣磊)深圳福田警方12月20日通報稱,深圳福田警方日前打掉財富中國非法集資平臺,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
2018-12-21 08:46
主題為新經濟·新電商·新零售的2018世界電子商務大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
2018-12-21 08:43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趙建華)新修改的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對居民、非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
2018-12-21 08:39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為保障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健康發展,協調解決5G基站與衛星地球站等其他無線電臺(站)的干擾問
2018-12-21 08:39
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進氣投產,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楊迪 攝中新網銀川12月20日(于翔 楊迪)12月20日,西氣東輸的窗
2018-12-21 08:36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高亢)記者20日從中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獲悉,近期成立的國內首家全球代碼發行機構——統一二維碼標識注冊管理中
2018-12-21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