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檔案醫生”奚紅英:用心守護歷史

時間:2021-11-12 12:20: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檔案醫生”奚紅英——(引題)

用心守護歷史(人物)(主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張鵬禹攝

在北京市檔案館7樓近1000平方米的修復技術用房,身穿白大褂的檔案修復師們正安靜地忙著手里的活,他們或手持排刷為檔案掃去灰塵,或夾起宣紙給破損的檔案紙頁補洞,用小小的鑷子、毛筆、噴壺、宣紙等工具、材料為一個個“病號”做手術。

這里是北京市檔案館技術保護處,“檔案醫生”們正在修復的是館藏民國時期的紙質檔案。由于年代久遠,這些珍貴的歷史憑證正面臨破損、褶皺、酸化、粘連等問題。檔案修復師的工作就是給這些“病號”問診,用自己的巧手撫平一頁頁“千瘡百孔”、破爛不堪的檔案史料,使其重新煥發生機。他們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壽命,讓今天的我們和后人能重見它們的光彩,從中解讀出珍貴的歷史信息。

奚紅英(右)正在指導徒弟張燕(左)給破損的檔案補洞。

恪守匠心練絕活

在這些“檔案醫生”中,資歷最深的莫過于奚紅英。同治元年的《內閣奉旨》《那桐日記》、清朝皇帝敕諭、毛澤東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設的批示、2008年都本基書寫的奧運會參賽國國名檔案……幾十年來,經她手修復的館藏珍貴檔案不計其數。我們見到奚紅英的時候,她正在指導年輕人為損毀的檔案紙頁“補洞”:“黏合劑抹少了,小心掛不住。”話音未落,她就坐下親自示范。

“把洞補好了,檔案就算修復完成了吧?”我們問道。“還差得遠呢!”奚紅英說:“檔案修復工作有嚴格的操作流程和規范,還要結合個體狀況,具體施策。”

她介紹說,一卷檔案從庫房調出到最后歸卷,要經歷十幾甚至幾十個步驟:首先是調卷,從庫房調取檔案;第二步是編排、核對檔案頁號,檢查是否有缺頁漏頁;第三步是拆卷,把整卷檔案拆成一頁一頁以便修復;第四步是除塵消毒,用毛筆、棉球、酒精等對檔案紙頁進行除塵消毒;第五步是修補被蟲噬、鼠咬的孔洞以及撕裂的地方;第六步是托裱加固,對糟朽不堪、紙張纖維斷裂、磚狀檔案等要進行托裱加固處理;第七步是脫酸,把酸化的檔案紙張進行脫酸增堿、止損加固。此外,還有上墻、下墻、絲網加固、熏蒸、裁切、裝訂等一系列環節,最終才能入庫。

這些修復過程說清楚就不容易,做起來更難,需要檔案修復師長年累月的積累與寂寞堅守。“一般來說,修復難度較大的是磚狀檔案,需要采取浸泡、熏蒸的方法,讓黏在一起揭不開的紙頁分離,再進行修復。”奚紅英說:“不過這些對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最驚險的一次修復經歷還是2010修復北平市帽行碑文拓片。”

她口中的拓片,是民國時期所拓,上面記載有北平帽業情況。“剛拿到手里時,拓片是團在一起的紙團,中間有嚴重撕裂且前人用硬牛皮紙接補過,對檔案造成了二次損害。”面對這個“重病號”,奚紅英思考了一天才敢動手。她先拿排刷簡單清洗了一下,但出乎意料的是,這輕輕一刷卻讓拓片變成了泥漿狀的紙泥。“我馬上停手,心想這可壞了!”奚紅英說。想了半天,她靈機一動——水有浮力,借助清水讓拓片飄浮起來,然后再將褶皺一點點地撫平展開。靠這個辦法,奚紅英最終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修復工作。

40年干好一件事

當我們問奚紅英,為什么選擇這么冷門的職業時,她一笑置之:“當時聽說檔案館招人,沒想太多就去報名了,壓根不知道檔案館是干什么的。來報到的前一天晚上,我還盤算著能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找出自己的檔案看一看呢。”

1981年,剛剛邁出校門的奚紅英與其他5位同事一同入職北京市檔案館二處。當時二處保管的是1949年以前的歷史檔案,因年代久遠、保管條件不利,這些檔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因此奚紅英這批新入職的年輕人自然擔負起了檔案修復的任務。“當時,我們館專門從中央檔案館請來一位專業老師進行檔案修復技術培訓,但只手把手地教兩個人,我只好在一邊學,不能說話、不能提問、更不能上手。”奚紅英回憶說。雖然是“旁聽”,她卻非常認真、加倍努力。時過境遷,當初的6個年輕人,如今只有奚紅英還堅守在檔案修復的崗位上。40年光陰讓她成為全北京檔案修復領域從業時間最長的人,更重要的是成就了一身絕技,奚紅英現已是北京市檔案保管保護領域的高級專家,并連任兩屆中國檔案學會保護技術委員會委員。

2011年6月9日第四屆國際檔案日,北京市檔案館舉辦了免費為群眾托畫芯活動,70多歲的解景開老先生拿著一幅特殊的畫來到館里,那是他新婚時友人賀喜畫給他的。這幅畫經歷了半個世紀,已經破損不堪,老先生之前拿牛皮紙和膠水將其修補過,但也無濟于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找到了奚紅英。

“拿到這幅畫,想著它對于老先生的特殊意義,我決定盡自己最大努力把它修復好,修得漂漂亮亮。”奚紅英說:“經過多種技術方法的‘醫治’,這幅作品完好如初。當老先生來館看到修復完成的畫作時非常驚訝,一個勁地道謝,并執意要求合影留念。”這成為奚紅英職業生涯里最令她感動的瞬間。

老手藝搭配新科技

來到北京市檔案館技術保護處機械俢裱技術用房,奚紅英指著眼前一臺臺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高科技修復設備介紹說:“和我們剛參加工作時的因陋就簡、湊合將就相比,現在的修復技術借助智能化、科學化設備,效率不但提高了很多,更關鍵的是提高了修復的專業化、機械化水平。”紙漿補孔系統、高清修復云平臺、除塵工作站、紙張脫酸等新設備、新技術被北京市檔案館引進到修復工作中,做到了傳統修復與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

“比如這個紙漿補孔系統,可以計算出檔案破損處所需要的紙漿量,精準補洞,而不會留下手工補洞出現的‘搭口’。還有,傳統的脫酸是手工操作,拿著噴壺進行噴灑,存在噴霧不均勻、浪費多的弊端,紙漿脫酸設備則可以較好地避免這一點。”奚紅英介紹說。

正說著,奚紅英的徒弟、北京市檔案館青年檔案修復師張燕又來請教問題了。張燕原來在其他部門工作,出于對這份職業的喜愛,加之正趕上干部輪崗,她加入到檔案修復隊伍中。“我認為檔案修復最重要的是有責任心,要坐得下來,沉得住氣。因為這個崗位比較符合自己的性格,再加上自己動手能力比較強,就申請調過來‘邊修邊學’。”

奚紅英說:“現在北京市檔案館的檔案修復隊伍可比我們當年壯大太多了,又用上了高科技手段。但修復師的職責沒有變,那就是讓‘病號’檔案躺著進來,站著出去,讓檔案‘活起來’。”

幾十年間,北京市檔案館忠實履行著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職責使命,在一代代檔案修復師們的默默努力和堅守下,已修復70多萬頁損毀檔案。

“但和有待修復的檔案相比,這些還是九牛一毛。這項工作需要一代代檔案修復師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檔案修復永遠在路上!”奚紅英說。

標簽: 檔案 修復 奚紅英 北京市檔案館 技術 歷史 工作 這些 我們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