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成為自己,這是我對女性的祝愿”

時間:2021-11-14 06:20:17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女性書寫曾經進入過大眾視野,然后又近于停滯,如今再次被激活(引題)

“成為自己,這是我對女性的祝愿”(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

在中國性別觀念發生變革的過程中,女性書寫一次次摸索著進入大眾視野,然后又近于停滯,如今,隨著《木蘭結婚》的熱絡,再次被激活。

擁擠在十多平方米的婚房里,我們“度過了一個放肆而快樂的日子”。這是龐木蘭結婚時的場景,她本有機會在深圳購買更大的房子,但拒絕了公婆和父親的資助。龐木蘭決心切割掉代際和傳統觀念的綁縛,在城市做自由的新娘。

“婚禮的歡樂背后,有悲劇的成因,有對自身處境的超越,這些東西讓我回味。”胡卉用文字記錄下來,取名《木蘭結婚》,“她既像獨立的大樹,又像強勁的野草,很令人佩服,我愿意花時間去梳理她的經歷。”

讓“她”擁有獨立身份和話語,讓女性書寫去標簽化,避免陷入狹窄的危險或困頓——這是女性寫作面臨的課題。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師張怡微認為,“胡卉筆下的故事,便是新的創造,是犀利又光明的女性書寫秩序,她在女性世界中探路、尋親,并對同樣愛著這個世界的我們,娓娓道來。”

尋“親”者

《木蘭結婚》中一半以上的女性與胡卉相關,于是敘事采用了第一人稱“我”。也有例外,比如《罪與罰》,講的是在一個東北小鎮鹿鳴鎮上,八歲女孩施冰冰溺死胞弟被另一個同齡女孩蒯蕊目睹的事。但在很多年里,事實上遭受懲罰的卻是目擊者。

這是一個偶然撞上的題材。胡卉找到網頁,然后給那位講述者留了言。

拒絕。留言;拒絕。留言,留言……

終于,蒯蕊答應同胡卉聊聊。開始的聊天并不順利。

幾經折騰,心理博弈,防線突破了。“講述人”終于與胡卉有了兩個多小時的第一次通話,后來又陸續有了幾次長談。之后,胡卉去了蒯蕊的小鎮,去看,去問,去感受。在那里她與很多人閑聊,賓館、飯館、雜貨鋪老板娘,鹿產品店老板、酒廠保安、廚子,還有學校老師,甚至一位在河邊賣了二十多年爆米花的老大爺。

“他們當時把我當成了一個尋親的人。”小鎮上的人沒有懷疑胡卉的“采訪”動機,這句話讓張怡微印象很深,“這里的‘親’,我想也可以理解為某種同情、誠實和心中的正義。”

在張怡微眼中,胡卉是個善良的作者,“她明明看到了人的軟弱、虛偽,看到了愛情的脆弱、婚姻的沉重,看到了女性的苦楚,她卻在字里行間,依然引領讀者去相信高尚,去追求美好的東西”。

“中立者”

上世紀80年代末孟悅和戴錦華合著了《浮出歷史地表》,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運用女性主義立場研究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史的專著,涵蓋冰心、丁玲、張愛玲等九位現代著名女作家。

“浮出歷史地表”之前的那些女作家在干什么?她們是怎么成長為女作家的?……當閱讀到這本書時,諸如此類的問題涌入張莉的腦海中,彼時她正在清華大學中文系念研究生。

2018年,張莉從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重新掉轉頭做女性文學研究。2019年3月,一份關涉67位新銳女作家、60位新銳男作家的“我們時代的性別觀”調查報告出爐,發起人便是已經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的張莉。在這份報告中,大部分女性作家對“女性寫作”多持中立或者謹慎態度。

在新近出版的小說集《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中,筆墨聚焦在四位不同年齡、身份的女性身上,她們是年老的、文化水平較低的、來自閉塞鄉村的女性。作者劉汀是一名男性作家,他與胡卉有著某種相似的認知,對于女性的態度和書寫理念是將其作為“人”,將筆下的女性人物塑造為“人”。認可并重視女性作為“人”的完整意志、追求與自我,女性不是第二性。

胡卉在《春曉》中寫了少女向春曉只身前往孤島,去探索自我和愛情。她們認識于9年前,那時胡卉初到上海,兩人同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春曉看完文章后說,并沒有完全理解她,有些事對她沒有產生那么大的影響和傷害。

胡卉對春曉的話念念不忘,同時又慶幸這些“女性朋友”選擇了放下,生活繼續向前。

幸運者

2018年小孩出生,這讓胡卉感受到沖擊,男女的不同,生活的變化,會促使自己關注到性別。“不可否認的是,自己作為一個女性,在寫作女性時會有一種親近感。”

當年7月,她接受媒體邀約,在非虛構欄目“鏡相”中發表作品,有了第一個女性題材的故事《親愛的紅豆》。對象越來越豐富,議題也越來多元。這15位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她們當中有的才兩歲,有的已經60多歲了,有人單身,有的在婚戀,也有離異的。有的正經歷困境,有的已走出困境。

沖擊不止于此。“當把這幾年四處采寫的女性故事拎出來,按年齡排列,我深深地感到一個女性在長大和衰老的過程中,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處理與自我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都會面臨復雜幽微的困境和挑戰。即便最平常的,如找男朋友、結婚、產子等,也有可能在個人生活中掀起驚濤駭浪或隱忍哀愁的一面。”胡卉認為,這一切有了追討和重新審視的價值。

“以《木蘭結婚》做書名,這是我對女性的一種祝愿。希望女性能有決心、有勇氣、有行動力去突破周遭的環境,去獲得自由,哪怕是有限的自由。按照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才會無怨無悔。”胡卉說。

胡卉也在尋找自己的“路”。去克服阻力,去成為自己,“經過積累,寫作成為我的一個優點,讓我有機會運用這個優點去認識世界,與這個世界發生更多的關系。”胡卉為自己慶幸。

標簽: 女性 胡卉 木蘭 結婚 作家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