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流的文物修復,需要一流的工匠”

時間:2021-11-14 06:20:23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1年版)》的頒布,讓一群默默“修補時光”的人備感振奮(引題)

“一流的文物修復,需要一流的工匠”(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董君亞

閱讀提示

10月中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共同頒布了《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1年版)》。近日,來自黃河流域甘肅、陜西、內蒙古、寧夏、山西、四川、青海、河南等9個省份博物館的18名文物修復保護的一線骨干人員,現場進行了一場可移動(金屬)文物修復保護的專業理論培訓和操作技能交流。

隨著近年系列文保紀錄片的播出,文物修復師這個過去鮮為人關注的職業開始站在了公眾的視野前。10月中旬,經過多年研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共同頒布了《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1年版)》。

雖然距2015年文物修復師正式進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已有6年時間,但這卻是我國文物行業第一個職業技能標準,這讓一群默默“修補時光”的人得以“對表”自己的職業水平和操作規范。

兩千多名與上千萬件

“職業標準的頒布讓業內很振奮,這對于提升文物修復人員自身的能力,促進文物保護都是非常有利的。”標準頒布時,一場“大師級”的文物修復培訓正在河南博物院進行。

作為培訓教師之一,已經從事文物修復工作26年的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副主任杜安十分激動:“現在從事文物保護的學歷都不低,急需設立的其實就是專業的行業準入門檻。文物修復的標準化正是我們培訓的重點之一,標準的頒布讓我們的培訓顯得很合時宜。”

在河南博物院的文保中心,一名熟練的青銅器修復師,每年可修復約20件一般難度的青銅器。一名熟練的書畫修復師,每年可修復文物12件。而在全國范圍內,作為文物大國,一面是上千萬件可移動文物“帶病”亟須保護修復的現狀,一面是全國僅有2000多名文物修復師隊伍嚴重不足的窘迫,這也使得我國的文物保護很多時候處在搶救性保護階段,“快不行了才去修復搶救”。

隨著文物修復理念體系的完善和技術的不斷創新,河南省文物局科技與外事處長王瑞琴說,一名年輕的合格修復師,除了要接受傳統“師帶徒”的技藝培養,還要具有相當的歷史、繪畫、文字功底,并且最好能掌握—定的化學、物理、美學、材料材質知識,“修復工作并不是大家想象中拼拼湊湊、粘粘貼貼的那么簡單。”

因此,這一次的培訓班,匯聚了潘路、詹長法、馬清林、夏寅、馬琳燕、霍海峻等全國行業內知名專家,來自黃河流域甘肅、陜西、內蒙古、寧夏、山西、四川、青海、河南等9個省份博物館的18名文物修復保護的一線骨干人員,現場進行了一場可移動(金屬)文物修復保護的專業理論培訓和操作技能交流。

在冷板凳上創造奇跡

“即使條件都具備,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在這條路上還是難以走遠。”杜安說,一流的文物修復,需要一流的工匠。出土文物重現光彩,仰仗我們這些修復工匠們傳承技藝、傳承匠心,在冷板凳上創造奇跡。

25天的時間內,培訓班的老師們以扎實、前沿的理論知識體系,為學員帶來了解決可移動(金屬)文物保護問題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視角和新技能,雖然學員們都有一定的從業經歷,但他們還是有了新的收獲和認識,而這也是職業技能標準公布后他們人生的第一次職業培訓。

“做金屬文物修復的相關課題研究時,我遇到了一些難題,這次培訓班對我來說非常及時。”來自甘肅博物館的周賢婧是一名博士研究生,通過在培訓中與專家和老師們的學習與交流,不僅對于文物修復的認識更加規范和完善,她的研究課題也得到了推進。

而在來自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高奇峰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著此次培訓課程的學習筆記。從業已8年的他來到這個培訓班,選擇把過去的所學暫時忘記,在這個課堂上重新梳理學習相關的文物修復知識。

“老師所強調的修復標準化正是我們這個行業所需要改進的內容,我想進行一個較為系統的學習,所以選擇拋開過去的經驗,以一個純粹的學生身份去接受這場培訓。”高奇峰說,在應有的專業態度面前,幾年的從業經歷不值一提。

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將近一個月的培訓時間,18名學員們完成了可移動(金屬)文物修復保護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操作課程的學習,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修復保護的操作實訓,完成了18件金屬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規范撰寫了這18件金屬文物的修復檔案,還將培訓與科研相結合,提交了5篇研究論文。

戰國時期的三環蓋銅鼎、春秋時期的許國蟠虺紋銅浴缶蓋……11月3日,一件件修復完好的文物在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陳列展示,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把18名學員的結業證書交到他們手中。

“文物修復通過挽救已經腐朽、殘損的文物,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就是在延續文化命脈,留住中華民族的根。”馬蕭林說,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滯后于行業需求,已成為影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文物技能人才培養政策和制度的進一步推動落實,特別是國家技能標準的出臺,有助于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提升文物修復質量,將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事文物保護和修復。

掃一掃看精彩內容

標簽: 文物修復 保護 培訓 職業 技能 工匠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