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陶瓷制作 從工匠到藝術家

時間:2021-11-14 06:20:27    來源:中工網 -工人日報    

原標題:陶瓷制作 從工匠到藝術家(主題)

——讀《從工匠到藝術家:20世紀的中國美術陶瓷從業者》(副題)

舒萍

《從工匠到藝術家:20世紀的中國美術陶瓷從業者》一書選擇了中國兩處著名的陶瓷生產地——御窯所在之江西景德鎮和民窯所在之廣東石灣為研究案例,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獻和田野材料,探討了清末以來從事陶瓷制作的藝人身份建構問題。

作者黎麗明的歷史學和人類學專業訓練,以及在藝術博物館的工作經歷,使之能夠對歷史文獻進行嫻熟解讀、運用和把控,而在陶瓷產地尤其是石灣進行的長期田野調查工作,使得本書對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描述鮮活而深入,加上對陶瓷作品從物本身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使作者能夠在跨越百年的歷史中去探討藝術品與藝術家的問題,也使該書能夠引起研究藝術史、藝術品、歷史學、歷史社會學、歷史人類學、物質文化的讀者興趣。

雖然以兩個陶瓷產地為研究點,但是本書并不囿于當地,而是對世界局勢變化、陶瓷外貿市場的變化、歐洲藝術觀念的轉變都予以了關注。

在作者的行文中,地方政府/國家政策對陶瓷產地的影響力是其非常重視的方面,同時,強調官窯之景德鎮和民窯之石灣的對比使該書的論證厚重而有力。

石灣的案例展現了與歐洲藝術家身份建構極為相似的過程,陶塑藝術市場的發展、藝術批評和藝術贊助人的支持成為推動力。

景德鎮的藝術家則有著截然不同的建構路徑,這與景德鎮悠久的瓷器制作和鑒賞歷史密不可分。作為陶瓷工業化改革的重鎮,景德鎮的藝人們在不同的改革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形象。有趣的是,這些藝人的作品并不用于工業生產,而是作為精湛制瓷水平、甚至國家形象的象征展現于世。

當然,該書也有意猶未盡之處:

一是作者對理論的回應。本書重要的學術概念就是身份認同。作者回顧了相關的經典學術文獻,從中可以看到,社會資源、生產制度、技術、學校制度、消費行為等都能成為建構身份的文化資源。

二是對物本身的特質和藝術家、消費者之間的論述。作者強調物本身的藝術史對理解藝術家的重要性是值得贊賞的,但因為篇幅和側重點的原因,本書未能進行深入的探究。

標簽: 陶瓷 藝術家 歷史 藝術 工匠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