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從好書到好戲 《活動變人形》首演

時間:2021-09-15 21:17:0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從好書到好戲 《活動變人形》首演(主題)

  王蒙:生活里的痛苦也是能打動人心的(副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統籌/劉江華

  根據著名作家王蒙的長篇同名小說改編的舞臺劇《活動變人形》,將于8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全球首演。

  《活動變人形》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之一,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心靈歷程的縮影。全新創作的舞臺劇《活動變人形》,旨在展現出中國社會進步過程中的矛盾、艱難與曲折,反思中式傳統家庭婚戀關系。近日在接受采訪時,王蒙認為,這部作品的上演對現實有著特別的關照意義,“當你想到該往哪走的時候,你先想一想自己是怎么來的。”

  “寫這部作品,我是流著血寫的”

  《活動變人形》以倪吾誠的兒子倪藻1980年出訪歐洲拜訪父親舊友開篇,回敘幾十年人間滄桑和倪吾誠的一生經歷,從一個獨特的藝術視角,概括了數十年間中國的歷史風云和社會變遷,反映了生活的形形色色及其本質的諸多矛盾,揭示了民族性格中的痼疾,以及長期以來積淀的陳腐觀念。

  談及《活動變人形》與其他反映知識分子題材作品的不同,王蒙表示,中國近百年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而這部作品描寫的知識分子是那些向往現代化,向往生活的幸福,為之奮斗而又失敗了的知識分子。“《活動變人形》里所描寫的東西,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噩夢。這噩夢從來沒有從心底驅散過。”王蒙透露,寫這本書的過程很痛苦,“我是主張快樂文學、快樂創作的,但是我寫這部作品實在是太痛苦了,是流著血寫的,是撕裂著靈魂寫的。”

  小說展示了知識分子哪些痛苦與矛盾?王蒙介紹:“像劇中倪吾誠這樣的人,他有各種追求,但哪樣追求實現了?社會的急劇變動,表現在一個家里頭,可能是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你覺得這很可怕嗎?我小時候的很多經歷是可怕的,但是它又是人生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王蒙認為:“中國能有今天的發展,是經過了一個曲折過程的。我們流了很多眼淚,走了很多彎路,經歷了各種的折磨,才有今天。”

  新作《笑的風》繼續關注婚姻

  王蒙坦言,書中很多故事都取材于他自己的現實生活。比如,倪吾誠的大姨子18歲結婚,19歲丈夫早逝。她每天化妝就像一個儀式。“我親眼看見過這種化妝,太恐怖了。你說這是精神病嗎?又不能說是精神病。因為她別的方面都很正常,而且會寫文章,愛看書。但跟一個女巫的儀式一樣:她先把臉洗一遍,再把臉擦上各種粉,變成一個大白臉,然后開始照著鏡子罵,說狠話,各種的狠話,你不知道她在罵誰,但是很明顯她沒有具體的目標。前前后后這些都做完了以后,她會把臉上已經擦上的東西全部洗掉,再開始弄頭發。這個儀式每天是一個小時。你說這人的精神得受過多大刺激,才會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她的憤懣,她的怨氣,她自己哭自己的命運。”

  在王蒙看來,婚姻是個永恒的話題,但它又不是完全靠社會制度來解決的。“我最近還有一個短篇小說《笑的風》,在里頭也寫到了類似的包辦婚姻。愛情和婚姻不能完全靠社會制度來解決的,這是個人的事情。”

  “希望這部劇能砸到觀眾心上”

  《活動變人形》有哪些現實意義?“讓青年人知道這個生活是怎么來的。人們都說,當你想到你往哪走的時候,你先想一想你是怎么來的?”王蒙認為,本來家庭生活應該給人溫暖和幸福。“但是當腦袋跟身子、腿接不上的時候,會發生什么可怕的景象?讓我們正視人生這些痛苦的方面。人的生活里這些痛苦的經驗,我相信是有意義,也是能打動人心的。”

  王蒙認為,真正要從精神上或者從意識里去徹底擺脫舊有的丑惡的東西,就一定要去直面它、去深刻了解它。“排這部劇,向年輕人去展現那一代的婚姻生活,對當下的這個時代,其實也非常有現實的意義。”

  與此同時,王蒙也相信將小說搬上舞臺,會賦予小說新的力量,“真正去演的時候,會對它有新的挖掘,對主人公的痛苦,對主人公的可憐、可笑都會有新的挖掘、新的解讀。希望這是一部真能砸到觀眾心上,進入到觀眾的靈魂,能夠糾纏你靈魂的劇。”

標簽: 活動變人形 好書 好戲 首演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