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 正文

通化市農業科技培訓活動持續推進 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

時間:2022-02-17 09:57:35    來源:通化日報    

近年來,通化市以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鄉村全面振興行動”為引領,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通過強基礎、調結構、促增收、惠民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保持平穩較快勢頭。

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770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8戶、省級49戶,省級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到6個,14戶企業被評為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百強企業,位居全省第二;通化縣光華鎮、輝南縣輝南鎮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大力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創建,新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11戶,累計發展到50戶,數量居全省第二位。“邂逅梨花故事,棲居美麗鄉村”“脫貧攻堅辟新徑,踏青賞春柳河游”“追尋紅色記憶,共享康養通化”三條精品線路入選2021年吉林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春季精品線路景點。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一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完成,687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登記賦碼工作,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82.2萬人,工作進度列全省第二名。其中,672個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并發放證書,占總村數的97.8%。二是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積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多種形式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渠道。截至目前,通化市29個鄉(鎮、街)220個村開展了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三是積極推進“三變”改革。各縣(市、區)6個“三變”改革整鄉試點全面啟動,集安市入選省“三變”改革試點。四是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提升。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遍訪工作,遍訪了371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821家家庭農場,為空殼社僵尸社清理工作打下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4459戶、2359家。國家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省級示范社11個、市級示范社50個。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97.27萬畝,占二輪家庭承包面積的48.6%,適度規模經營比重不斷提高。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制定印發了《通化市村莊清潔行動春季戰役工作方案》,扎實推進“三清一改一建”5個方面24項任務,綜合整治農戶庭院和全面清理冬季積存的生產、生活垃圾。截至目前,全市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資金2.24億元,清理整治庭院11.7萬次、畜禽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12萬噸。全市配備固定保潔人員8826人,動用各種車輛、機械32995臺(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5.7萬噸、農村公路7394公里、村內溝渠4102公里。籌資1600萬余元用于改廁工作,全市6648戶農村改廁任務全部完成。打造“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2.6萬戶,總數達到20.3萬戶,占農戶總數的86.4%;集安市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經驗在全國推廣;在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考核中,輝南縣、集安市、柳河縣及市本級分別位列一類檔第5位、第6位、第11位和第13位(通化縣位列二類檔第16位),總體成績居全省第一位。

農業科技培訓活動持續推進。為全面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目前,全市共舉辦各類現場及線上培訓班737個,培訓各類人員84807人次,其中農技人員1338人次、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3055人次、新型職業農民2076人次、一般農民78168人次、其他農業從業者170人次,農民創新創業能力大幅提高。同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廣新品種37個、主推技術30項、面積320萬畝(次)。

標簽: 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業產業化 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農村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