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最新麗江木府導游詞(3篇)

時間:2022-12-27 15:47:56    來源:可圈可點組卷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麗江木府導游詞篇一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后山林為玉龍山南下之余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巖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輿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 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于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麗江設立"神川都督府",茶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進藏;宋王朝的軍事需要,刺激"茶馬互市的繁榮";于是,從元、明以來到近代,茶馬古道成為滇、藏、川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茶馬古道起于滇南,經過大理、麗江、迪慶、拉薩,止于印度,貫穿中國西部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關注。

《茶馬古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并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機構。

茶馬古道博物館由《序廳》、《史事1廳》、《史事2廳》、《束河廳》、《皮匠廳》、《茶馬風情廳》、《茶藝廳》、《影響資料中心》等8個部分組成,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茶馬古道的起始時間、線路和重大歷史事件,是人們了解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館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組成部分,其中的"大覺宮壁畫"為江南著名畫家馬蕭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現在,筆法洗練,技術精湛,保留了唐代畫風,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舊貨,撫今追昔,讓你浮想聯翩。

麗江木府導游詞篇二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麗江設立“神川都督府”,茶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進藏;宋王朝的軍事需要,刺激“茶馬互市的繁榮”;于是,從元、明以來到近代,茶馬古道成為滇、藏、川間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茶馬古道起于滇南,經過大理、麗江、迪慶、拉薩,止于印度,貫穿中國西部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關注。茶馬古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并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機構。茶馬古道博物館由“序廳”、“史事1廳”、“史事2廳”、“束河廳”、“皮匠廳”、“茶馬風情廳”、“茶藝廳”、“影響資料中心”等8個部分組成,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茶馬古道的起始時間、線路和重大歷史事件,是人們了解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館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組成部分,其中的“大覺宮壁畫”為江南著名畫家馬蕭仙作品,一直保存,筆法洗練,技術精湛,保留了唐代畫風,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農耕圖騰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代表節日

達瓦納西努

漢譯為臘月,納西人瘋了,春節將臨,納西人忙于置辦年貨,準備過年,忙忙碌碌,近乎瘋狂。除夕之夜,每家餐桌上都必須有臘豬頭肉、相雞、魚等,表示吉慶有余。正月初一,忙碌一年的家庭主婦可以睡一次懶覺。早上吃素,白天祭祖墳。古時正月以祭天為主,元人李京有:“不事神佛,唯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極嚴潔,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徐霞客曰:“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禮,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數舉方止”。

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棒棒節。棒棒會實際上是為春耕作準備的一次農具交易的盛會。鄰近各縣的農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帶的農民和商人,都攜帶本地特產到集會上出售,然后購買所需物品。交流會上,不僅農具、果樹苗木、花卉盆景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

三多節

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日,時在農歷二月初八,相傳是納西族戰神三多的生日,他是玉龍雪山的化身,是一位白盔甲騎白馬的勇士,是民族的保護神。

火把節

農歷6月26日前后共三天,白天斗牛,晚上點火把,舉火游行,群螢亂飛,是仲夏夜的狂歡節。

騎馬

馬是人類的朋友,忠實的伙伴,無論是征戰遷徙,還是馬幫驛運,納西族人都離不開馬,所以納西人不吃馬肉,不剝馬皮,不喝馬奶,如今馬的作用大不如前,但你可以騎馬進古鎮,體會納西紳士的往日風采。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舊貨,撫今追昔,讓你浮想聯翩。

麗江木府導游詞篇三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后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

它位于麗江古城西北六公里處,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度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范,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鎮海拔2440米,核心區約5平方公里,近千戶人家,約3000人。地理坐標:北緯26度55分,東經100度12分。年平均氣溫12.6度,最高氣溫(極端)32.3度,最低氣溫(極端)零下7.5度。7-9月為雨季,其余為旱季。氣候特點: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干濕季節分明。丹鳳含書之地束河坐西朝東,背風向陽,村后山麓為玉龍雪山余脈,山奇水秀,植被茂密,白沙巖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與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由于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馬鞍、皮衣、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滇藏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商品,撫今追昔,讓你浮想了翩。農耕圖騰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業林般的糧架聳立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煙柳平橋夜市螢火龍門望月雪山倒映斷碑敲音魚水親人西山紅葉石蓮夜話青龍橋

青龍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的西面就是聚寶山,青龍橋的中軸線正對著聚寶山,這是木氏土司的設計,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時期的標志性建筑。長25米、寬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塊壘砌,列為麗江古石橋之最,可見束河在麗江歷史上的經濟文化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青龍橋的橋面經過數百年風雨的洗刷使它變得斑駁蒼老,卻不失它的英雄氣勢和莊嚴厚重感,站在這里,你也許會聽見馬蹄的聲音在回響。

這里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藏傳佛教大師葛瑪馬追趕一個魔鬼,從這里一步跨到了玉龍雪山上,在橋上留下了一個仙人腳印。開春時節,橋畔的楊柳長出了新芽,如煙似紗,仿佛綠色的波浪要涌到橋面上來,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煙柳平橋”。

長寬不過30幾米,有五條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環繞、日中為市,為麗江壩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古時候,束河的四方街上設有夜市,人們象今天的都市人一樣漫步在四方街上,隨心所欲走走停停,看看稀奇,吃點兒自己想吃的東西參與一下喜歡的游戲,逛夜市的人手里舉著手氫,穿行在青龍河畔,如夏夜流螢,成了一道風景,叫做“夜市螢火”,列入束河八景之一。

龍泉山下古樹參天,一道好水積成九鼎龍潭,潭水清澈晶瑩,水草曼舞,游魚逍遙,玉龍雪山倒映其中,清姿傲岸,意境無窮,成為束河八景之又一景:雪山倒映。

潭邊有一截斷碑,年代已不可考,用石頭敲擊,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是束河八景之中的“斷碑敲音”。不過,為了保護這一景觀,大家還是不敲的好。

潭中的魚兒是游人最喜歡的景致。它們不怕人,每當喂食的時候,紛紛爭指令性計劃令物,濺起的水花潑到喂食者臉上,人與魚如此親昵相處并不多見,這番情景被列入了束河八景,叫做“魚水親人”。

龍潭上端有一座寺廟,名叫“三圣宮”,西殿供奉觀音,北樓供奉龍王,南樓供奉皮匠祖師孫臏。東樓樓基直接入水,三面都有回廊,供游人憑欄遠眺。在這里,遠近風光盡收眼底,田疇潤綠,炊煙裊裊,雞犬爭鳴,生機勃勃,一派田園牧歌,無限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月明之夜,登樓賞月最有風味,文人墨客每每對月吟詩作畫,傳為佳話。此景在束河八景中叫“龍門望月”。

束河西山上有很多漆樹。每到秋天,樹葉鮮紅,秋光燦爛,令人賞心悅目。在束河八景中,這叫“西山紅葉”,最為動人。

束河西山的最南邊就是松云村,后邊有石蓮山,山上有個山洞,象老虎張開的大嘴,為了震住老虎的威風,當地人在洞口建筑了一個寺廟,叫石蓮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鐵鏈拴著的。民國時期曾經辦過夜校,讀書人圍火夜讀,成了一道風景,叫做“石蓮夜讀”,列入束河八景。

標簽: 茶馬古道 玉龍雪山 撫今追昔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