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原創 > 正文

八旬老人每日去醫院尋妻 醫護人員演“配角”

時間:2017-10-13 09:22:3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護士帶著鄭壽云尋妻

醫生和護士演“配角”

這幕反復上演的“尋親記”中,鄭壽云是主角,配角則有可能是醫院的任何一位護士或醫生。現在即便路鶴娟不在的時候,別的醫生和護士也會帶著鄭壽云找。

路鶴娟最初見到鄭壽云時,是“真的很認真地幫這位老人找過老伴兒的”。

她第一次在血液腫瘤科查到了萬達華的名字,但是記錄中顯示,萬達華于今年4月17日已經出院了,她解釋給鄭壽云聽,但鄭壽云不接受這個解釋。路鶴娟最初覺得鄭壽云是有點“老糊涂”了,當時她既不知道萬達華已經不在世了,也不知道鄭壽云患有阿爾茨海默癥。

直到有一天,路鶴娟陪鄭壽云在醫院里尋妻時,恰巧碰見鄭壽云的弟弟,弟弟當面對鄭壽云說,“你老伴兒在5月份已經去世了!別再來醫院找了!”路鶴娟記得,老人聽到這個消息后,只是怔了一下,然后重復著“怎么可能呢?這不可能!”

那天鄭壽云獨自一人離開了醫院。但是第二天,他又出現在了高壓氧科門口,重復著那句話:“您好,請問我老伴兒萬達華在哪兒?”

由于高壓氧科室護士辦公室在4號樓的門口,是鄭壽云的“必經之路”,高壓氧科的護士們便有了一個“不成文的約定”:無論誰值班,都要陪老人演完這場“尋妻記”。她們沒想到,這出戲至今已經反復上映了5個月。

“我在醫院的群里轉發了老人的事,后來才知道他不只來過我們一個科室。”高壓氧科護士長童春香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鄭壽云也去過醫院的其他科室,但最后總是會到4號樓,他似乎還記得老伴在4號樓住過院。

童春香叮囑其他科室的同事:“如果看見了這個老人,可以告訴他老伴兒轉院了,也可以陪他在醫院轉轉,但不要告訴他老伴兒去世了。”

“唯獨不記得老伴兒已去世了”

“以前很多事,我們都忘了,他還記得,但好像唯獨記不起老太太已經去世了。”鄭壽云的女兒告訴北青報記者,鄭壽云2015年開始就出現輕微健忘,當時的表現是“總是忘記眼前的事”,但從老伴去世開始,他的健忘狀況日漸嚴重。

伴隨著這個過程,鄭壽云開始尋妻。最初是在家屬院里,他碰見萬達華以前的同事,總是跑上去拽著人家問:“你看見大華了嗎?”不久后,他就開始去醫院找。鄭壽云的女兒說,有一次兒女們跟他講了老太太已經不在了的實情,“他把筷子一撂,埋著頭哭了起來”。

鄭壽云的四個兒女,每天上午、中午和晚上輪流給他做飯,兒女們都希望他能下午在家里睡會兒覺,結果他幾乎每天都要跑到醫院去。兒女們剛開始去醫院接過鄭壽云,但時間長了就“只好由他去了”。

鄭壽云比萬達華大7歲,兩人結婚的時候,鄭壽云在汽車運輸公司開貨車,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萬達華在手帕廠工作,四個孩子主要是萬達華帶大的。

當鄭壽云出現健忘時,萬達華“已經是一身病”了。兒女們記得萬達華無論多難受都沒有跟鄭壽云抱怨過。她每天打理鄭壽云的生活,一日三次地提醒他吃藥。總是把鄭壽云的襯衣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也疊得整齊,“她說不希望她走后,留下一個邋遢的老頭子在這個世界上。”

醫院決定“曲終人不散”

“有時候,相思也是一種病。”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朱求庚告訴北青報記者,鄭壽云的“相思病”源于阿爾茨海默癥。據朱求庚介紹,阿爾茨海默癥的臨床表現分為三類:定向障礙、記憶障礙、認知障礙。其中,記憶障礙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選擇性記憶”。鄭壽云“不能記起老伴兒去世”這件事,既有“近事遺忘”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他心里接受不了這個事實,選擇性忘記了。

但這場“相思曲”總該有曲終的那一天。

“曲終,我們人不散。”醫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無論老人以后來不來醫院“尋妻”,都要對老人進行跟蹤治療。醫院已經初步決定,接下來,和鄭壽云的子女們進一步溝通,找個機會,帶專家上門看看。

“如果醫院讓我當老人的主治大夫,我們會對他進行全面檢查,也需要請他的家人配合治療。”朱求庚說,目前關于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這種“老年病”雖不能完全治愈,但通過醫院和家人的心理疏導和日常護理,可以延緩病人的病情發展。

10月11日,天上下著雨,鄭壽云又要出門尋妻了。他穿上了那件“大華說顯年輕的白襯衫”,感覺有些涼,又套了一件毛衫。萬達華曾對鄭壽云說“襯衫的白領子要掏出來才好看”,他掏出左邊的領子,另一邊的領子還窩在毛衫里,然后披上西服外套,拿起傘,出了門。

路鶴娟像往常一樣接待了鄭壽云,看著只露出一邊的領子,她突然想到,鄭壽云曾跟她說過,以前都是老伴兒幫他整理衣領的。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